李利娟背后的社会问题
2018-05-08 08:36: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评论员 华智超 李尔静 杨京

仿佛就在不久前,“爱心妈妈”李利娟还挂着“大公无私”的头衔站在道德的峰巅,然而,就在一夕之间,一场听证会又摘下了“天使”的圣环:据当地村民介绍,李利娟是村里出名的“地痞”,多年以来,她打着“爱心”的旗号从事敲诈勒索,勾结黑势力占人田地,拒绝配合警方提取孤儿DNA,“爱心村”完全就像是“独立王国”。一石激起千层浪,武安市媒体披露李利娟的报道,得到广泛传播,将李利娟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无违法才是关键

有网友看完报道,义愤填膺地敲下一行字“这样的人不得好死!”这条留言在留言区被顶到第二位,可见很有一部分网友在心里已经给李利娟“判了死刑”。

不过从法律程序来说,对李利娟案件的调查才刚刚开始,许多举报与线索还需要查证,李利娟有罪还是无罪,应该交由司法判决。对李利娟的舆论讨伐,也不能成为判决依据。

如果是打着“爱心妈妈”的幌子,以救助遗孤的名义,敲诈勒索,这是彻彻底底的伤害,伤害孩子,伤害社会良善,不能容忍;但如果是为了这些孩子的抚养而筹措经费,最后走向敲诈勒索之道,是否可以容忍?同样也不能。这就是法律底线,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名义,触碰法律底线。

有媒体以近3000字的报道,列举出许多李利娟涉嫌扰乱治安、敲诈勒索的事实,一时引起舆论哗然。这的确是对舆论关切的及时回应,但未经司法审定而将这些涉嫌的罪名描述得近乎铁板钉钉,有违媒体客观事实原则,实属不妥。

在舆论场上,李利娟名下的巨额财产,也成为落在李利娟头上的靴子。经公安部门初步查明,李利娟名下存款有2000多万元,美金2万元,在武安有多处房产,在邯郸也有房产。然而,这些财产的来源还有待查清,究竟是合法所得,还是敲诈所得,尚未有定论。

从1996年收养第一个孩子开始,22年来,李利娟总计收养了118名遗孤,一度散尽家财,负债近200万。另一方面,网络上有帖子举报她收养弃婴,是为了套取低保资金,还常常带着孩子们闹事,敲诈医院。强烈的反差引发巨大的争议,这只是一种情绪反应,不能代替客观认知,孰真孰假,需要调查,需要事实真相。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们相信,随着调查的深入,司法机关会将事实的真相挖掘出来,会将李利娟的真实形象呈现出来。如果没有违法,她的经济行为不影响爱心,爱心并不一定是苦大仇深;如果存在违法犯罪,曾经行过的善,也不会为今日犯下的罪开脱。

基层治理不能软

不少网友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爱心村”身份不合法由来已久,三年没有年检,为什么无人过问?警方拥有强制执法权,在李利娟拒绝提取孤儿DNA时,为什么没有强制执行?“爱心村”在“户口申请”时存在诸多不合规行为,为什么会顺利通过?

面对这些问题,目前得到的回应是,因为李利娟享有极高的声誉,所以,在收养孤儿时享有“绿色通道”——许多人选择绕过公安部门,直接将弃婴送到“爱心村”。虽然这些流程中存在诸多不合法规的操作,但因为在当地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政府部门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常常不介入其中。这种不介入,也让“爱心村”如同拥有“特权”一般。

明知不合规,却选择默许,“爱心村”的问题也是基层治理的问题。面对不合法的“爱心村”、李利娟的个人影响力、村民的惯性思维这些交织在一起的问题,基层管理部门没有尝试去理顺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是任由其盘根错节地发展,最终为“爱心村”构建了一套无形屏障,在屏障的保护下,外力无法介入,问题越积越深。

面对依然固化的地方风气,基层管理尤其要深入进去,找到问题根源,“搅活”默认模式。

呼唤优质的福利供给

李利娟的案例,再次将收养救助的社会问题抛给舆论。

按照我国目前的情况,儿童收养救助,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有以家庭为单位的收养,也有公办、社会力量兴办的福利机构,面向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受助者。

从过去的袁厉害,到如今的李利娟,他们都是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的体现,但实际上,他们真正凭借的是一己之力,在管理规范上,往往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收养救助的话题,为什么是袁厉害、李利娟这样的案例一再暴露于公众视野?

就社会力量而言,即使是出于不图名利的善意,依然需要有严格的管理规范。这既是为了受助者的利益考虑,也是为了避免受助者落入被人利用的境地。个体的善心善举固然值得鼓励,但要以法律准绳、管理规范为前提,这并不是对爱心和善意的损伤,反而是保护和鼓励。

与此同时,法律、管理的规范和细化,往往造成收养救助的门槛抬升,客观上使得某些个人和机构无法直接参与。比如家庭收养层面,往往因为资质、手续的层层关卡,无法充分调动个体的意愿。这并不是说层层关卡是个麻烦,收养没有门槛,政府、法律怎么提供保障?但规范和激发善意并不应该成为悖论,制度层面有哪些需要探索改进的地方,需要共同思考。

过去,我们认为福利救助是兜底,弃婴、孤儿有吃有喝就算不错了。这种认识,现在慢慢发生改变,人们对福利救助制度的期待也普遍提升。得到收养救助的孩子们,不仅需要兜底保障,也需要教育、需要发展,和所有正常家庭出生的孩子们一样,获得体体面面的生活。这就是说,福利供给既要保底,还要优化,有提升性的努力,民生保障,同样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

  编辑:宗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