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李尔静
近日,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单霁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文化有着太多的“世界之最”,可这些“世界之最”只存在于历史课本里,旅游宣传里,景区介绍里,与游客有着距离感。
文化机构也需要思考对社会的贡献。故宫尝试将文化“活起来”之后,仅文创产品,一年的销售额就超过了十亿,而这部分收入会供给部分学校,作为研究综合实践课程的经费。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如果要细说有形的中国文化遗产遗存,很多人能够亲身感受到的又不算太多。中国丰厚的文化成果,不仅要以文化符号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认知,更要通过鲜活可感的方式亲近人、走近人。
故宫博物院在文化传播方式的探索上,一直走在行业的前列。这些探索革新了博物馆的意义,使得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的陈列之所,也成为一种文化传播机构,浩瀚的时间长河中积累的文化成果,通过这些新颖的转化和传播方式,直接进入了我们当下的生活,成为“活着的历史”。
定位于文化传播机构,并不仅仅指故宫的营业额,更是故宫所采用的“复活”历史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故宫的声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同时,游客对传统文化也有了生动感受,继而对历史产生情感,对文物产生敬意,对文化更感自信。只有让更多的人切实地感受到这些文化的魅力,才是守护传统文化的长久之道。
如今,五彩缤纷的信息时代有太多的方法来实现文化的“复活”。比如《国家宝藏》的形式,通过综艺节目掀起一场“文物热”。也可以采用“互联网+”的方式,帮助历史可见、可听、可知、可感。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