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消费“妇女节”
2018-03-08 08:36: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评论员 华智超

一年一度的国际妇女节又来了,这是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每年的这一天,妇女权益、社会地位成为热门话题。

但近年来,各种“女神节”“女王节”的名号,也冠以妇女节的名义流行起来。不管是实体商家,还是电商,关于女性经济的促销广告铺天盖地,商家不约而同地把这一节日作为春节后重新启动消费市场的契机,预热新一轮消费高潮。

各种对妇女节改头换面的称呼,用一种娱乐化的方式,改变着女性的社会形象。这种形象未必符合社会真实,但反映了一种消费心理,投射了一种消费时尚。在看似取悦的称呼中,女性变成了一种附属的、甚至带有玩物色彩的形象。

就像有的人所说的,女性的购买力提升了,侧面反映出女性的经济地位有所上升。然而,在刻意放大的“买买买”的画面中,“购买力”成为商家甚至公众对女性的一种衡量方式,女性的形象被物化和符号化;女性被供奉在消费时尚的塔尖,但其实被处理成一种消费对象,毋宁说是一种变相的歧视。

消费暗示折射着微妙的社会心理。女德班、淑女班陆续涌现的当下,社会语境中呈现的女性形象,往往停留在家庭内部,而没有走出社会。这并不是说,温柔贤淑这些美好的人性品质不重要,但作为一种社会形象,应该更多看到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一面,她们有家庭事业,也有社会担当。

今天,女性的社会地位确实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不可撼动。但很多时候,“平等”的象征肯定多于实质,女性的社会境遇还有诸多需要改善之处。主张男女平等,意味着妇女真正发挥“半边天”作用,她们能够建功立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而妇女事业的进步,本就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力量。

妇女节来源于国际妇女劳工的斗争,是劳动妇女缔造历史的见证。妇女节在中国的沿革,记录着广大的中国女同胞一步步走向历史舞台,妇女运动、工人运动等各股力量最终汇入中国革命的洪流,见证着广大劳动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努力。在全国两会中,有委员称自己更喜欢“妇女节”的称呼,因为妇女节是奋斗得到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大力提倡男女平等,妇女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中国女性就业率高达73%,是全世界女性就业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让人欣喜。进入新时代,我们更期待新时代的妇女风貌得到充分展现,真正看到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

  编辑:宗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