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女儿哭诉父亲只爱工作不爱她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女孩的父亲陈先生表示,之所以拍了这段视频是想留着以后给女儿看。而引发女儿对其哭诉的原因是,从事媒体行业的他常常因工作的关系不得不加班,导致平时陪伴女儿的时间太少让女儿感到了委屈。(2018年2月9日光明网)
视频中7岁大的小女孩哭着向爸爸发出灵魂拷问,“工作才是你亲生女”“你根本就不爱我”“你凭啥下班了还在那边(工作)”“哼,你休息时间都不陪我,就工作”等“金句”戳痛不少网友的心,“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小女孩的满腔委屈”。
亲子陪伴本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但是现实中,多数父母都不同程度地处于“失陪”状态。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主要集中在两点:从客观上来讲,当今社会工作生活压力很大,现实倒逼很多父母拼命工作,特别是军人、警察、医生、媒体等职业,因为其岗位的公共属性,确实在陪伴孩子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主观方面说,由于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选择将抚养、陪伴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爷爷奶奶等第三方,并没有意识到父母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视频中小女孩的父亲陈先生就表示,“之前一直都觉得女儿很懂事,和她讲工作忙无法陪她她会理解,所以也不知道,其实她也有这么多小情绪”。应该说,小女孩的哭诉是偶然中的必然,说到底是对父爱长期“失陪”的一次“歇斯底里”。事实上,生活中孩子们闹情绪,就是要求父母“亲亲抱抱举高高”的一种情感信号。只是陈先生作为父亲在欣喜于女儿“懂事”的同时,却忽视了女儿长期以来的无奈和委屈。
在《奇葩说》里,范湉湉曾讲述过自己的经历。在和父亲交流到“想要怎样的父女关系”时,她说想要朋友那样的关系。于是范爸爸就像朋友一样,给女儿足够自由。但是有一年大年三十,但她回到家里,发现父母没有“管”她,两个人去旅游了。那时候,“觉得自己被忽略”的她立马打电话给父亲,爸爸问“你现在不是挺好的吗?”她哭了,“我不好,我非常不好,我一点都不好。我需要爸爸妈妈。”范爸爸最后说,“我错了,我现在决定做回你的爸爸。”其实,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这句话永远都不过时,无论父母多老,孩子多大。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正是因为在各行各业的普通岗位上有无数个“陈先生”负重前行,我们的生活才会岁月静好,我们的国家才会复兴圆梦。然而,在对陈先生表示理解和点赞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审视反思,孩子成长路上,父爱“失陪”该不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童年期、青春期,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不同的沟通与陪伴,父母都不能缺位,否则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形成与完善。2014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幸福家庭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办的“守护童年好爸爸教室全国公益行”项目针对“家庭中父亲角色的重要性”进行调查,结果发现:90%的孩子希望父亲抽出更多时间陪伴自己,44%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太忙导致亲子活动减少,23%的父亲苦于孩子总缠着自己,26%的父亲则感觉亲子活动太单调。毫不夸张地说,对中国孩子而言,“希望父亲抽出更多时间陪伴自己”这件事,真可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既令人唏嘘,更令人深思。
需要厘清的是,陪不陪孩子,从来就不是时间问题,而是价值排序的问题。在一次与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吉尔博特聊天时,杨澜问他“手头事情太多,常分不清主次怎么办?”教授回答,“十年以后,你会因为今天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小时而后悔。所以,你知道答案啦。”
《穷爸爸富爸爸》一书中有个观点,“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亲不该“失陪”应早日成为共识和实际行动,唯有这样,才会让“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的遗憾越来越少。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