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西游记》播出,从此称霸银屏30余载。近日,“西游”剧组原班人马在某卫视节目中的大团圆,又迅即掀起了一股怀旧浪潮,网友们的记忆闸门纷纷被再次开启。经典的作品里,存着几代人的记忆,让大家那么难以忘怀的,是其中潜藏着的艺术,是情怀,也是匠心。
“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段段艰辛的旅程。”节目里,一众老演员各自为观众演绎了一段剧中的经典台词,一招一式、一声一喝,虽相隔多年,“原来的味道”分毫不减。在某环节中,六小龄童老师更是即兴来了一段剧情“神”还原,一人分饰师徒四角,直接讲述了一段西游故事。众演员用他们高超的还原度,重又将当年的“取经传说”呈现在众人眼前,这波强势的“回忆杀”令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正是当年这套“西游”班子对剧本的熟捻于心、对角色的深入钻研和对艺术创作的敬畏态度,才使得精湛如斯的演绎能跨越三十多年的时光,依然鲜亮如初,大放异彩。
“十万八千里取经路,九九八十一难历风险。”那些年,《西游记》剧组在拍摄过程中也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在技术粗劣、环境简陋的当年,全凭着演员们“真刀真枪”地干,实实在在地演,为了一个景观甘愿跋涉千里,为了最后的成品效果默默坚守十余载。原著的光怪陆离和天马行空,根本没有因技术和资金的原因而有丝毫折损,而长达十七年的创作历程更足以说明拍摄过程中的“多灾多难”,这种创作本就是一个奇迹。最终,剧组团队用十七年的坚持,为人们诠释经典的魅力,显示出一代电视人对待作品的纯粹态度。
可《西游记》导演杨洁在她后来的自传中仍然提到她认为《西游记》拍得还不够好,这样的精益求精、臻于至善,对比当今流量当道、炒作盛行、行业注水的圈内风气,简直成了稀缺品质。现如今,社会上存在着浮躁风气,人们大多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即时利益,这些人注重的似乎是“快”而不是“质”,是“话题”而不是“口碑”,是“快餐产品”而不是“慢火烹茶”。在一个焦虑充斥和利益至上的时代,连基本的质量都顾不上,又何来的艺术追求呢?
诚然,近几年确实出现了诸如《琅琊榜》、《人民的名义》等收视和口碑双重向好的力作,但是在每年电视剧数量高产的今天,这种佳作出现的比例实在不算高。相比之下,《西游记》、《红楼梦》等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以当时的资源条件,能拍出许多影响这么深远的作品,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对此,杨洁导演曾说:“因我们是在搞艺术,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简单的三个“不为”,道出《西游记》长盛不衰的根本——初心不忘和永不言弃的“西游精神”。
在“西游”团队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精雕细琢,聚沙成塔,最终打造出大师之作,而这种“西游精神”又何尝不是今天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其实,这种匠心情怀不仅仅是在文艺界,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是需要大力弘扬的。要弘扬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弘扬这种追求卓越的进取心,摆脱名利的枷锁,丢弃浮躁的替身,忠于职守、忠于初心,我们才有可能创造出属于今天的经典。
稿源:荆楚网
作者: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