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都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儿院)最近不是一般“火爆”,单日就诊量就超过13000人次,根据微信运动量测算,“最忙的几天,门诊输液室的护士一天要走三万多步”。(1月3日 澎湃新闻)
报道中,浙大儿院副院长龚方戚表示,大部分孩子得的是流感之类的常见病,家长们应适当改变就诊习惯,现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能力并不差,不需要特地赶到大医院来。
大小病都往大医院跑,不仅是浙江,也是全国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发现,52.2%的受访者平时看病选择去三级医院,选择社区医院的占33.8%,选择二级医院的仅有13.2%。陕西省的官方数据显示,全省的三级医院诊治了50%-80%可以在二级医院,甚至乡镇卫生院、社区治疗的小病。
在缓解“扎堆看病”问题上,分级诊疗制度一直被寄予厚望,政府在强化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但实际效果依然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这冰火两重天的状况,导致很多时候看病难并不是真的看病难,而是人为造成的,这其中既有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也有对知名专家和大医院的迷信。
迷信大医院大多是心理因素,即使人再多、队再长,人们也爱往大医院跑,“大医院名大夫更让人放心”是主要的心理根源。在美国,患上类似头疼脑热、感冒流涕、磕破了皮之类常见病的患者也不会首先往大医院跑,而是找长期合作的家庭医生,社区私人诊所看不了的疑难杂症或是需要动大手术时,家庭医生会及时将病人推荐给大医院。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也已经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即让每位公民都能平等地获得计划免疫、妇幼保健以及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的预防控制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此外,不少大医院喜欢通过宣传经过多少小时抢救救活病人的“医学奇迹”,来凸显医生医术高超,其初衷是好的,但也可能会造成误导,让百姓认为看病只能去大医院,加大了对基层医疗的不信任和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抵触。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有个精辟的论断:医改成功的标志就是大医院病人越来越少。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要实现这一就医格局,需要破除人们心中对大医院的迷信。这意味着对于基层医疗而言,需要在健全医生队伍、完善硬件设施、提升医疗服务等方面塑造自身的信誉度;对于患者而言,则需要转变陈旧的“看病就去大医院”的医疗意识,双方共同发力,才能正真缓解就诊高峰期的“看病难”问题。
稿源:荆楚网
作者:潘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