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消息在宁波人的朋友圈疯转:赵先生的孩子在北仑一家幼儿园念大班,赵先生因一些事情跟园长争论了几句,园方竟拒绝其孩子正常上学。(12月18日浙江新闻)
前几天老师在家长微信群里发了一则通知,让所有家长预交1000块“学位费”,作为下学期学费的定金,并用铅笔在人民币上写上孩子的名字。赵先生在微信群里提了反对意见,他认为人民币上不能随意写字,建议通过微信或者支付宝交钱。没想到,就因为自己提了意见竟“惹祸上身”,被告知儿子不能继续上学。赵先生觉得幼儿园没道理,想要问个究竟、讨个说法,却被告知说,家长觉得孩子没必要上幼儿园了,所以就让孩子退学,关于人民币上写字合不合适,赵先生提的意见合不合理,院方表示这些问题没有继续沟通的必要。
微信群的出现,是为了便于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学校利用它发布着各种需要家长知道的信息、安排布置需要家长协助学生完成的作业,家长更是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与学校和老师沟通交流。可不曾想,表面上是说可以有沟通交流,但当报道中的赵先生面对老师发布的信息提出质疑、发出不同的声音之时,竟“引火烧身”。笔者不禁疑惑,家长有疑问、有意见并提出来,老师大可悉心解答,给个说法就是,如此一来,既能让赵先生以及同样觉得有些欠妥的家长消除顾虑,还能教育孩子们要爱护人民币,可谓一举两得,为何幼儿园不经解释,甚至容不下家长的质疑,就急于把学生开除?为何等到赵先生到学校想要弄个清楚明白的时候却说是家长自己不让孩子上学?
试问,哪个家长会选择让自己的孩子不上学?院方“一言不合”就开除学生,种种说辞的背后,难免让人觉得有些站不住脚甚至做贼心虚,更容易让人浮想联翩,怀疑这其中是否有猫腻,为何赵先生并未说不交只是多了一句嘴就害的自家孩子上不了学?究竟是是因为赵先生的质疑让老师觉得不被尊重、不被信任,亦或是赵先生的言辞真有不妥之处,令老师、令学校难以接受?
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但笔者看来,既然老师认为自己行的端做得正,学校更是觉得是“顶天立地”的,那么,面对学生家长的质疑,就不能置若罔闻、视若无睹,更不能刻意回避、讳疾忌医,以辞退孩子来保求万全,取而代之的应该正面回应、积极应对,唯有此,才能消除家长们的疑惑,才能回应社会的关切。
总之,学校办园就应该开诚布公,广开言路,家长有质疑说明家长对学校关心、关注,这决不能成为拒收孩子的理由,只有容得下不同声音,受得了各类质疑,坚持彼此尊重,平等沟通的原则,才能不断提升办园质量,才能赢得家长的赞许,才能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稿源:荆楚网
作者:苏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