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于12月14日上午病逝,享年九十岁。余光中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其人其诗已成为海峡情缘的文化意象,他的诗歌《乡愁》多年来在全球华人中引发强烈共鸣。(12月14日 中新网)
小时候,未曾远行过的笔者眼中,乡愁就是语文课本里的那一枚邮票,为此还特意找父亲要来一枚仔细观察,认为小方块纸上画着的长城大概便是乡愁的“模样”吧。熟时辗转奔波,登上长城后方明白乡愁原来是对故土温情的缕缕眷恋与吟思。
乡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诗歌宝库里的一壶陈酿,余光中先生以《乡愁》为歌,颂唱出一曲情意深长。悠悠历史长河,满怀且挚爱着中国文化传统的诗人们犹如一条条支流,将深厚的民族情谊汇聚成不可比拟的一片广阔。青年时的船票与未来的那一方坟墓,寄寓着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海峡两岸,相望而不能归,《乡愁》代表了台湾同胞和全体中国人的集体情绪,只是不知道“回头浪子”这一去不复返,又能否唤回久违的重聚?
别时难,了却乡愁更难。现代性风靡的世界中,日益被消弭的标准化、理性化、个性化的生活,在乡愁积蓄燃起热火地反拨中,渐渐褪去了枷锁。乡愁作为一种文化印记,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传唱下刻骨铭心,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幽寻中悠悠不尽。乡愁产生于别离,道别离还需再数乡愁,别离不尽,乡愁亦不能尽。所以,“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乡愁引起的心理共鸣折射着归属感的重新唤起——该如何在浮躁心绪中带回真正萦绕心头的那份拥抱与安慰?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余光中先生就这样走了,带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乡愁是驰骋的车轮,那精雕细刻的描写与细腻缠绵的抒情,伴随着岁月的痕迹,走向了远方。一颗星的葬礼,一闪光的伸延与消释,你的惊呼,我的回顾,和片刻的愀然无语。数不尽的乡愁,道不尽难舍与别离!
稿源:荆楚网
作者: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