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友:莫搞“文字材料”的形式主义
2017-12-13 11:00: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近日,新华社刊发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的文章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始,全党上下纠正“四风”取得重大成效,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文章列举了新表现的10种形式,其中有两种与“材料”有关,一是部分地区写材料、制文件机械照抄,出台制度决策“依葫芦画瓢”;二是一些地方不重实效重包装,把精力放在“材料美化”上,搞“材料出政绩”。

  机关干部撰写材料,一般是为了收集信息、提炼观点、传达指令,这是本质作用的体现,本质作用发挥得好,就是适应了事物内部的规律,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旦给材料披上了形式主义的外衣,尽管形式上是材料,实际上违背了事物内部的规律,既劳神费力,又事倍功半。不能让材料成为形式主义的“滋生体”,当让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本质作用。

  不搞“假”材料,无中生有,“空手套白狼”。假东西害死人,所以必须打假,假材料也是这样。前不久某地政府网站出现一则“神借鉴”文章,原本写本市国土资源局的扶贫工作,结果连标题为外地《某县多举措助推精准扶贫工作》,被曝光后导致“全民围观”。有的为了图方便,借鉴结构和表述;有的工作根本没有做,造一堆假材料应付检查;有的工作做得不好,甚至颠倒是非,用假材料掩盖不足等等,材料弄虚作假、失真失实,反映作风严重不实,必须重拳打假,决不能任其滋生蔓延。

  不搞“僵”材料,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基层干部群众对两种材料不喜欢,一种是生搬硬套的讲话,主席台上“照本宣科”,没有一点地方实情和身边场景,听得人恹恹欲睡;另一种是生搬硬套的文件,以内容套内容,以格式套格式,大而化之,具体操作性不强。生搬硬套的材料,是思想僵化、格式僵化、结合僵化的直接体现,是惰性思维的使然。避免材料僵化,就要勤思善谋,不被动地跟着既有的材料跑,善于让上级的精神融入到基层的土壤,让基层的实情体现到上级的决策需要之中,这样的材料才叫落了地、生了根,显灵气、有活力。

  不搞“捧”材料,急功近利,“戏没唱叫好”。写材料如同与人说话,可以“捧杀”,也可以“棒杀”。现在很多材料信奉“多栽花少栽刺”,说好话的多,批评的少。适度的鼓励,可以弘扬正气、激发斗志,问题是有些材料总喜欢戴上“放大镜”夸大成绩,用材料来包装,用文字来美化,在材料中抬高政绩,放大成果,达到悦人悦己的目的。好戏还没开唱就叫好,事情还没做三分成绩就吹得嘀嘀响,是典型的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的表现,唯有苦干实干、少说多做,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少做花样文章,从根子上剪除好大喜功的不良作风。

  不搞“虚”材料,言之无物,“空山不见人”。生活中不乏这样一种现象:满怀期待地听一个人讲话或看一篇文章,结果从头到尾也没发现自己听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浪费了时间不说,还留下一阵失落。只见文字不见内容的材料,是十足的虚材料,材料之虚,反映行动不实,是工作责任心不强、调研不肯下深水、思路举措没落地的具体体现,是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形式主义。有做的就会有写的,如果工作做实了,哪怕是一篇“流水账”,没有文采去点缀,也会让人感觉到是接地气的“实体材料”。当然,如果事情做得好,文字也写得好,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起来,这就是材料的精品。

  “功夫在诗外”。摒弃材料的形式主义,表面是在材料上下功夫,实际上是在实干上下功夫。注重以实干为导向,培育实干精神,追求实干成效,让材料“实打实”为实干服务,形式主义的外衣就会消失远去。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忠友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