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群发短信的公司,从他人处购买了2万条学生信息。此后,该公司将这些信息贩卖给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又相互交换。近日,检方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三人提起公诉。(12月3日安徽商报)
据报道,梁某某主要从事短信群发业务。2017年1月,梁某某从他人处购买了2万条包含学生姓名、所在班级、家长姓名、家长联系方式等内容的公民个人信息,以备经营所需。同年4月,安徽某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文新学堂人员冯某以9000元的价格从梁某某处购买该信息,同时购买10万条短信群发业务。此后,冯某将此前获取的学生信息中的15236条非法交换给旧同事黄某某,黄某某则将其持有的从他人处获取的3836条学生信息非法交换给冯某。最终,三名嫌疑人以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公诉。
新房钥匙刚拿到手,装修公司的电话就到了;车子保险还没到期,推销保险的就来了;还没参加笔试考试,推销答案的就来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推广电话、不胜其烦的骚扰电话层出不穷,每天都在循环播出上演,让你我心力交瘁、疲于应对。而这一切,都缘自于信息的共享,正是公民的个人信息,被一些不法分子“共享”了,才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且这样的非法共享愈演愈烈,连在校学生的个人信息也成了不法分子严重的“香饽饽”。
近年来,关于学生个人信息被盗用的新闻不断被爆出,引人关注。2013年至2014年,赵某多次进入浙江省学籍管理系统,秘密窃取浙江省各地中小学的学生信息,总量达877万条,并将这些信息多次出售。2015年,刘某获取了扬州市100多所中小学的学生信息资料19万条,非法获利数万元。2016年8月,轰动一时的徐玉玉案,起因正是其联系方式以及领取教育助学金的信息被泄露,导致一位18岁的生命就此终结。学生的基本信息,在学校内部有保存,但对于校外来说,也算是学生的家庭隐私。然而,为了经济利益,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通过不正当渠道获取学生信息进行盗卖,从中谋利,从卖方到买方形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实在是让人痛恨。
随着信息社会化不断发展,带来的负面隐患也日益凸显。当登记个人实名信息时,每位公民的隐私都面临巨大风险。而由于信息源头人员利益熏心,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等原因,更是加剧个人信息贩卖的泛滥。对此,笔者认为,有关部门不能视而不见,必须尽快制定相关法律,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政策依据。特别是涉及保留个人隐私的领域,也应建立自律机制加强对用户信息的保密管理。同时,一个巴掌拍不响。对培训机构购买学生信息行为,必须大力打击,发现一起严惩一起,才能从源头上斩断整个倒卖市场。
总之,希望教育部门和学校能从中受到启发,加强对学校内部各种信息安全的保护,不给犯罪分子留机会,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作为公民个人,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如果发现信息被泄露,必须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才能帮助警方打击犯罪。
稿源:荆楚网
作者:苏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