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进入倒计时,不少“剁手族”摩拳擦掌,甚至早已塞满了“购物车”,只等时候一到,点击下单。然而,据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统计受理的消费者“双11”维权案例显示,“双11”后一月内是消费投诉高峰期,数量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5年同比上年增长18.60%,2016年同比上年增长26.27%。近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双11”网络消费预警》,提醒消费者注意“电商专供”“赠品猫腻”“先涨后降”“预售陷阱”等网购“雷区”。(11月10日经济参考报)
“双11”已经成了中国人的购物“狂欢节”。2015年“双11”天猫的总成交金额达到了912.17亿元,2016年“双11”天猫的总成交金额达到了1207亿;大数据预测,2017年“双11”天猫的总成交金额将达1500亿,当然也有预测超2000亿的。
“双11”迅速增长的销售额背后,也存在“陷阱”和“雷区”。2014年12月23日,网易财经根据天猫发布的当年“双11”活动的成交额前十名榜单查询,发现以2.79亿元成交额高居当年“双11”成交额第六位的女装品牌韩都衣舍的最近30天退货率高达64.09%,另一家紧随其后排行第七的男装品牌杰克琼斯最近30天的退货率则高达38.25%。而每年“双11”之后真正的退货率是多少,还是个谜。
之所以“双11”如此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的追捧,应该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网店的打折促销,二是消费者的冲动。从因果关系来看,打折促销是因,冲动只是果。
网店打折促销本来是网店和消费者“双赢”的事儿,但有不少网店借“双11”打折促销之名玩起了“猫腻”,“陷阱”重重,“雷区”密布,消费者在琳琅满目的商品——网店中去识别哪里有“陷阱”,哪里是“雷区”,几乎不可能。
那么,谁来为消费者扫除“双11”的“雷区”呢?需要职能管理部门和网络经营企业。如去年“双11”到来之前,国家工商总局就约谈了15家网络经营企业,要求促销活动组织者和经营者要遵守促销活动规范,不得先涨价再打折,借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今年“双11”之前,国家工商总局又召集京东商城、百度、亚马逊中国、当当网、聚美优品、国美在线、1号店、携程网、苏宁易购、同程网、阿里巴巴、蘑菇街、贝贝网、腾讯、唯品会15家网络经营企业,对网络企业加强自治,规范网络促销活动提出要求。显然,“双11”之前职能管理部门对网络经营企业的约谈是在进行事前的监督,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进行事中、事后的监督。
同时,网络经营企业要严格履行职能,进行内部监督,因为这是更为有效的,是减少、防控、扫除“双11”“雷区”的有效方式。
稿源:荆楚网
作者:易楚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