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范围变大了,焦点更精准了,十九大开启了美好生活的新征程。
新征程上,如何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这段回答铿锵有力。它既是对全党同志的要求,更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要求,因为美好生活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它告诫我们要想创造美好生活,就必须“在状态”,就必须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在状态的现象:有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无精打采,始终抱有一种“过关”思想;有的人满腹牢骚,怨天尤人,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有的人随波逐流,不思进取,凡事只要求“差不多”就行了。这种懒散、不积极、不集中、不友善、敷衍塞责、时刻想“歇歇脚”“松口气”的状态,很容易无所作为、碌碌无为,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只能是向往。因此,美好生活的新征程上,要坚决抵制“不在状态”的浑浑噩噩,以一往无前的姿态保持“在状态”的奋斗。
提升自身素质,保持“在状态”。“不在状态”归根结底是由于自身素质不强,认识不到位。由于自身素质不过硬,“不在状态者”怕犯错不愿干事、怕麻烦不愿抓事、怕吃亏不愿揽事;不敢闯敢干,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求稳怕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要摒弃这种“不在状态”的心理,关键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积极调整心态,强化责任感、事业心和使命感,面对新目标,时刻拿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状态,用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激情在岗位上奋勇争先、无私奉献,始终保持“在状态”。
完善监督激励机制,时刻“在状态”。“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由于监督激励机制不健全,职责不明确,优劣不分明,无压力,无动力。很容易让人产生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从而造成“不在状态”,影响整个工作氛围与风气。这就需要在监督考评上“扭紧螺丝”“上好发条”,完善激励机制,倡导担当有为的风气,态度坚决地严惩怕事、不做事、耽误事者,褒奖重用干事者,增加获得感和荣誉感,督促“在状态”。
加强宣传教育,倡导“在状态”。“不在状态”之人涣散作风、松弛纪律。一个团体,“不在状态”的人多了,必然会影响其他“在状态”的人。“混”的风气浓了,“干”的劲头就淡了。宣传系统应加强宣传教育,鼓励有抱负、敢担当,鼓励在其位、谋其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鼓励雁过留痕、风过留声,鼓励“在状态”。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不在状态,何谈创造美好生活?如今,美好生活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形势逼人。面对新形式,我们更应以一副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
稿源:荆楚网
作者:郭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