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两份名为《关于蔡甸区更名为知音区的报告》《蔡甸区人民政府关于将蔡甸区更名为知音区的请示》的文件首页在网上流传。湖北武汉市蔡甸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证实,该区正申请更名为“知音区”。(11月5日澎湃新闻网)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自古以来,江湖名号、凡人姓名,就像现代社会的身份编码一样,承载着信用记录的功能。正因如此,公众对于改名这件事,向来多有警惕之心。何况,地方部门更名千头万绪,涉及到的绝不只是一个门头称号,更会与市民生活产生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在程序正义上,更名更是慎之又慎。
蔡甸区要改名为“知音区”,尽管网络上有些调侃之声,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想法,恐怕并非拍脑袋决定:一则,传统文化讲究“名正言顺”,名号对于地方发展的价值,显然不只是叫着好听或顺口而已。襄樊更名为襄阳,黄山要改为徽州,水城想改为夜郎,显然都有回归传统、敬畏文化的心思。蔡甸区得名于街道,在武汉国际化的进程中,审视来路而归于正名,显然亦是另一种不忘初心。
二则,地名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组成部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流传千年。2014年,“伯牙子期的传说”入选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蔡甸区有着独一无二的知音文化历史遗存,拟改名“知音区”,既谈不上“抱大腿”,亦谈不上“玩画饼”。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地区来说,地名的文化沉淀,亦有厚重庄严的考量。
此外,“蔡甸更名”眼下尚处于前期调研阶段,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最后的结果如何--从制度设计上说,还需经过武汉市、湖北省及国务院的一级级审批;从民意基础上说,更要广泛征求民意,听听各方的建议和意见。
一个地方的名字,有着历史的风情,有着文化的意蕴,有着人文的图景。更名并非坏事,功成亦有先例。湖南大庸更名为张家界市,成功跃入全国一线旅游城市行列;福建崇安改名为武夷山市,“双世遗”品牌优势渐次放大;四川灌县改名为都江堰市,后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不轻易更名,但也不惧于更名。
“蔡甸更名”,但愿能承载着美好的民意之需,在公共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成为审慎作为、创新作为的范例。
稿源:荆楚网
作者: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