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追求人民的美好生活,是共产党执政的永恒目标。在96年前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而且在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均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追求,呈推进式实现了一个一个目标。
在革命战争年代,在战乱频发、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要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过28年的艰苦努力,让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站立起来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举国百废待兴、物资匮乏、经济落后,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谋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经过60多年的艰辛努力,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国家和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到富起来;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谋求国家由富到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再过30多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将会如期而至。
由此可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任何一个阶段,都不是“遥远的星河”,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能够企及。“春江水暖鸭先知”,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检验人民是不是过上美好生活,关键还在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感受。
要让人民有获得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改革创新在持续推进,与之相匹配,人民要更加充实地分享到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的成果。社会就是一个巨型“仓库”,每个人在基础物质保障前提下,我需要什么,社会就能提供什么,而且提供的产品能够达到满意。一个地方的经济搞不上去,老百姓的财富得不到增加,获得感就是一句空话。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必须强化新发展的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人民在物质生活上“更上一层楼”。
要让人民有幸福感。仅仅只有物质上的富足不一定幸福,还需要精神上的愉悦和充实。一方面,要以满足需求为幸福“打底”。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是能够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消除贫困、实施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公平正义、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让每个人能够独立、有尊严地生活。另一方面,要以文化建设为幸福“添彩”,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以文化的养分滋润“精神家园”,让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上一层楼”。
要让人民有安全感。人们不会忘记这样一张照片,在叙利亚难民营,一个4岁小女孩面对摄影师的长焦镜头,紧咬嘴唇举起双手投降。没有安全感,意味着随时可能失去生命和自由。要通过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维护稳定政治环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让人民远离恐惧、血腥、争斗,感受到生活的舒适、安心、踏实,形成心理安全的强大保障。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