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微:“蔡甸更名”是一种文化回归
2017-11-09 13:00:00 来源:荆楚网

  近日,武汉蔡甸区或将更名为知音区的消息刷爆网络,成为众多网友讨论的热点话题。笔者初闻此消息,一方面为多年的坊间传闻成真而吃惊,另一方面也为蔡甸区的魄力而鼓掌。

  古代郭外称郊,郊外称甸。蔡,本意野草;甸本意郊外。蔡甸,在许多武汉人的印象中是一个遥远的存在,甚至因为“蔡”和“菜”同音,而被误解为“菜农聚集地”。对于全国人民而言,“蔡甸”更是陌生又陌生。

  可提起“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提起“钟子期”、“俞伯牙”,提起“古琴台”,大多数人都会恍然大悟。哦,原来“知音故里”就是蔡甸。

  谁能想到,蔡甸区这个被不少武汉人遗忘的地方,会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史料记载,蔡甸前身为汉阳县,拥有1400多年历史。钟子期墓,就坐落在蔡甸街马鞍山南凤凰嘴上,是知音传说历史文化传承的唯一文物载体。另外,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千古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汉阳”更是出于此。

  1950年,汉阳县人民政府从原汉阳城区显正街迁至蔡甸。1992年,汉阳县撤销,设立武汉市蔡甸区。至此,大名鼎鼎的汉阳县更名为蔡甸区。

  几十年过去了,现实状况让“蔡甸”很尴尬。认知度的低下,经济发展的滞后,招商引资的困难……不少人认为,“蔡甸”作为区名,未能体现其文化底蕴,知名度和影响力受到限制,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蔡甸区欲改名为“知音区”,重点就在于文化自信的彰显,是一种文化的回归。在国内外,“知音故里”都是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2014年,“伯牙子期的传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日本、法国、德国以及韩国等国都修建有与知音文化相关的建筑。甚至在“旅行者”宇宙飞船上,《高山流水》的音乐已经代表人类在太空寻找知音30余载。

  地区名称,不仅是一个称呼,很多时候能内华为一种气质。文化搭起台,经济好唱戏,蔡甸更名背后的功利考量无需回避。蔡甸区此次想更名为“知音区”,或许就是从文化和经济这两方面来考量的。

  不过坦率地讲,一个地区发展的困境与瓶颈不解除,无论改什么名字都不会管用。欲打造历史文化知名之地,首当其冲的是提升自身实力。光靠改名字,而不力图改革发展,那么肯定是乱折腾。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发展了,自然就会全国有名。三十年前,谁也不知道义乌,不知道婺源,而今前者成为小商品的代名词,后者成为旅游热门地。

  改名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蔡甸区更名为知音区,相信并非瞎折腾,更非一味地“啃老本”。而是一种对历史、对文化的尊重,是一种面向未来、面向新时代的低姿态。

  稿源:荆楚网

  作者:言微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