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国祥(武汉 公务员)
从一则《“高龄”党支部成立10年初心不改》的报道中获悉,一位名叫邹远存的老人于上月去世。因为他是我曾经熟悉而且敬重的老人,我打电话确认时得知,邹老生前子女孝顺,一些愿望基本了却,走得很从容,大家都很怀念他。我在祈祷邹老一路走好时若有所思,人过完一生怎样才能无憾,也给活着的人一个念记呢?
10年前,正是77岁的邹远存倡议,区教育系统57名离休干部组建离休党支部。那时,有些单位没人愿意当书记,邹远存不负大家的信任,书记一干就是几届。后来提倡离退休党员转入社区,考虑到这批老同志年龄偏大,教育情结深,如果分散了,大家就会有找不到家的感觉,因为履职关系的我,由此认识了邹老,并特别倾向并支持这个支部存在和发展下去。事实证明,这个支部成为了这批老党员的精神家园。
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组织生活形式化、庸俗化、娱乐化不同,这个支部虽然年老体弱、人员分散,但邹远存能把大家的心拧在一起,总能让所有党员释放正能量。支部从2009年开始捐资助学,到现在已达10余万元,帮助困难学生97人。当我们上门去慰问面临拆迁租住在外的邹老时,他却称没困难而婉拒组织帮助。当有些老同志对教育发展有关工作有想法,正酝酿集访时,邹远存主动找到我,通过正当渠道反映诉求,使问题得到及时合理解决。
邹远存带领早年参加革命的几个老同志,定期到学校社区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他重病后,委托家人帮助记录他口述的《开国大典亲历记》,都是我离开那个相关工作岗位后的事。回过头来看,这个群体的老人的所作所为,都在寻找自己人生最后的精神归宿,在想办法满足自己的一种“潜在需求”,似乎为自己,更是为别人。用现在的话说,那是不改初心。
与其他社会老人的“潜在需求”需要儿女们用敬孝形式实现不同,邹远存老人是自己点燃心灯,照亮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程,也用夕阳的余晖温暖了周围。这虽然不是所有老人过好晚年生活的唯一模式,却为这一代老人精神养老提供了一个样本。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