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晚,一张图为无锡中医院某员工浦某某的一封辞职信刷爆朋友圈。与晒情怀、示可怜的风格迥然不同,这封辞职信堪称“史上最霸气”,这缘于信中她说自己闲暇之余,2年就能赚到180万。(8月26日中国网)
如今,奇葩的辞职理由层出不穷,从前两年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到今天的“上班30年180万,我闲暇时两年就能挣到”。辞职也成了大众关注的热点。有网友说,这又是一场炒作。笔者却不这么认为,不管是实情也好,炒作也罢,这封“霸气辞职信”其实是对改革的呐喊。
纵观这封辞职信,其中有两个核心句最引人思考。一是“抱怨付出回报不成正比”。二是“上班30年180万,闲暇时两年就能挣到”。其实这两点不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且也具有相当的社会现实性,可以说这也是许多人心中的困惑。
无需质疑,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可以说在不同的行业都有所存在,只不过在行政事业单位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已。最为典型的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编制内”与“编制外”,在同样的岗位,干同样的工作,可仅仅因为一字之差,不仅收入待遇截然不同,甚至是一些基本福利,如一年一体检、住房公积金、节日慰问、车补、目标奖等等,只有编制内的人才能享受,而编制外的人只能是望尘莫及。更不要说日后的退休养老金更是千差万别。这或许就是“霸气辞职信”能刷爆朋友圈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今社会编制外人员并不在少数,而他们主要在如城管、交通、公安、政法、卫生、文化等政府部门和媒体、学校等事业单位。 “体制外”的身份,给他们带来了难言的尴尬。事实上,这种同工不同酬与法治精神是相违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既然有法律规定,为何这种现象仍然肆无忌惮?
再说,上班30年不入闲暇之余干2年,这其实反映的是一个社会分配制度的问题,最大的根源在于分配过程的机会不平等,这已经不是“付出”与“能力”所能解释的,其中还有一个社会分工和社会价值的因素在里面。试想,如果因为护士、工人收入不高,经商收入高,那大家都去经商,谁来为病人服务。青年技工早日成为“全民偶像”又如何实现?
因此,笔者认为,解决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仅有劳动法对“同工同酬”的规定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事体制机制、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动态化调节机制,逐步取消编制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养事”不“养人”的财政供养制度。而这一改革还能很大程度地解决“人浮于事”、“懒为”、“不为”的问题。
而要改变上班30年不如闲暇之余干2年的这一想象,关键还需通过社会分配的变化来引领社会观念的转变。当然社会分配的变化需要深化社会分配制度改革来得以实现。这一改革的前提是既要处理好国家与企事业、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也要处理好国家与个人、企事业单位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通过改革,在强国与富民上做文章,构建社会分配调节杠杆,规范社会分配秩序,缩小社会分配差距,让改革带来的红利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作者:隔山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