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最后一组正式进驻西藏自治区,至此,中央环保督察已实现对全国31省区市的全覆盖。而据《法制日报》记者了解,按照中央环保督察的工作进程安排,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问责结果或将于近期公开,问责结果之严厉、问责级别之高或出乎意料。(法制日报 8月17日)
应当看到,前三批环保督察交出的答卷可谓亮丽。公开数据显示,前三批中央环保督察问责和约谈人数分别超过万人。而且,2016年,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0%,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Ⅰ—Ⅲ类水体比例同比增加5.7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减少2.3个百分点等等如是。无疑,这一成绩的取得与环保督察、一系列环保垂直改革等制度不无关系。当然,随着环境治理复杂性与各类不定因素的增加,唯有继续稳扎稳打,实施环保督察全覆盖,才能让监督“不冷场”。
环保督察的重要目的,就在于督促地方政府平衡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督促产能过剩的传统型企业尽快实现绿色转型。事实上,无论是第一批环保督查还是当前的第四批次,举报被查处都让群众获得感是满满的。以报道中所反映的垃圾山为例:5年的垃圾恶臭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中央环保督察组一来,两三个小时就搞定了。真正是践行了“问题不查清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当然,环保督查进驻,问题解决,也凸显出大环境下的污染治理还任重道远。
再进一步说,就前三次的督查结果来看,无不是环保执法人员紧盯污染不放的斩获。与此同时,也不免产生疑问,为何当地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或是环境污染无能为力?虽然,环保督察组提出:以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来回应社会关切,以整改的实际成效来取信于民,推进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整改落实为契机,下大力气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而民众却认为清垃圾,拔烟囱,中央环保督察是不是“杀鸡用了宰牛的刀”?当两者稍加链接,恰好说明,环保督察全覆盖让监督“不冷场”,还得给我们一些地方领导上上经济知识课、上上环保课、上上当官要为民做主的常识课。
其实,督察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也暴露了环保工作不细的老毛病。督察只是一种手段,最终是要转变政绩观念,把环保意识、行动、责任融入地方行政管理的日常。因为目前,中央环保督察已经完成对23个省(区、市)的督察,从公开的反馈情况看,中央环保督察在23省(区、市)发现了一批重大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地方政府不作为、乱作为等等。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央环保督察问责中已不仅仅停留在局长、处长甚至科长层面,高层问责开始出现。可见,督察后带来的问题着实耐人寻味。如果不是环保督察之威,是否这一些环保的焦点、难点问题就当真无解?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最后,再看环保督察全覆盖,愿能把地方上一些错误的经济发展观以及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慢慢纠正过来,引导过来。同时,希望我们的各级地方政府在发展当地经济之际能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减少排污,调整住产业结构、抓能源效率、着眼长远,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脚痛医脚头痛医头”,并能把“督查”后的“整改”落实到位。尤其是对逾期未能整改到位的,要有后续惩治和问责手段,把整改结果与地方管理者的政绩挂钩,确定好地方管理者的主体责任,这样的监督才“不冷场”。
作者:鱼予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