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本科志愿填报已结束,专科志愿填报即将开始,不少家长为此揪心,同时也带火了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不少志愿填报APP和培训机构应运而生。近日记者探访发现,不少APP和培训机构存在收费混乱、专家资质存疑、大数据不精准等问题。(7月27日《新京报》)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结束,家长和考生就开始忙着考虑填报志愿的事了。俗话说“考得好,不如填得好”,每年都会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志愿填报不科学而滑档落榜,这就更加带火了市场上有关志愿填报APP和培训机构生意,下载填报志愿软件收费数百上千元、普通大学和高中老师成了咨询专家、同分测试结果各不相同等乱象丛生,家长多花了不少冤枉钱不说,严重的甚至影响考生的正常录取。
志愿填报何以乱象丛丛?笔者以为其原因有三:一是填报志愿毕竟是一项技术活,大多数家长和考生对高校的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就业前景等缺乏必要的了解,有的甚至一无所知,而高考志愿又不得不填,这就给社会上一些培训机构和专家提供了绝好的赚钱机会;二是家长与培训机构及专家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家长和考生对985、211及双一流等概念没有感觉,而培训机构及专家对这些都做过不少功课,在这种情况下,培训机构及专家的意见对家长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家长无法从专业的角度分辨是非,只能说啥信啥;三是政府部门对各类培训机构的经营方法及从业人员资质等缺乏有效的监管,有关行业规范的制定严重滞后。
笔者以为,遏制志愿填报乱象,关键在家长,因为下载不下载志愿填报APP,决定权在家长手中;参加不参加几千甚至上万的咨询和培训,决定权在家长手中;照不照APP及专家分析的填报志愿,决定权在家长手中。如果家长把决定权拱手交给培训机构及专家,轻信所谓大数据分析,受害的只能是考生自己。
作为过来人,笔者建议面对高考志愿填报乱象,家长自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很多咨询师和专家DAV都是滥竽充数的高校教师甚至是高中老师,缺乏应有的专业水平,他们的所谓指导也仅仅是凭感觉、凭经验、靠积累,他们对高校招生的形势的分析充其量是“一家之言”,不见得那么精准,同样分数下不同填报志愿APP推荐的学校不同,更让家长无所适从。
志愿填报,一要“看菜吃饭”,什么样的分数对应什么档次的高校,二要“看人兑汤”,填报志愿要尊重考生自己的意愿,无论是选择高校还是选择专业,家长都要听听任课老师的建议,尤其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切不可大包大揽,因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的志愿我做主”,培训机构及专家还会那么火吗?
作者:维扬书生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