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
7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第五十期议事厅聚焦了养老问题,三位记者侃侃而谈,主旨宏大,很有启发。但是,说实话,参考价值不大,对于到底怎么老有所养,答案还是无解。
不过,其中引用的一些孝道古训,还是不错的。比如,“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百德孝为本,百善孝为先”……
说起孝道,都会滔滔不绝,但是具体到实际,就会千差万别,不一而足。比如我自己,年近五十,父母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我却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难堪局面。一个多月前,父亲从三轮车上掉下来,右腿的股骨头断了。一下子问题来了,母亲无力照顾,我却远在六七十公里之外,并不能随叫随到。好在妹妹暑期放假,暂为细心侍候。最关键的是,我居住的空间狭窄,无电梯,因为不便而增加了难度。于是,寝食难安。怎么办?不可能让老父亲总在妹妹那里,我必须很快拿出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会因为不孝而无颜面立世。
当父母尚能自理,老有所养的难度并不很大。可是,一旦父母患病或者行动不便,老有所养才会坚硬地让你我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有句俗话说“床前难有百日孝”,我的理解是照顾老人,十分艰难,没有深厚的品质积淀,很容易在孝道面前丢分,甚至不及格。
再一个,我也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工作岗位,时间不自由,这也是让自己在父母面前行孝难堪的客观限制。鉴于此,我多么期望,有关制度能够为孝道网开一面,比如家有失能的老人,就可以尽可能地请假陪护照顾老人,让老人老有所养之际,做儿女的心安理得送上一程。这个时间一般都不长,三年五年,年而半载,有关制度为此做些让步,完全是可以承担得起的,比如工资照发即可。
据报载,2016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3亿,在总人口数中占比超过16%。目前,我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24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人;预计到2050年以后,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会保持在1亿人这个规模上。而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4亿人——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所以老人社会眨眼即到,老有所养问题扑面而来,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
大约从几年前,我知道父母每月可以领到一笔钱,一二百块钱吧,这是当地政府给老人的福利,却又有几分温暖。做了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的父母,也甚为这种温暖高兴。父亲常常把这点钱积攒起来,过年时为孙子孙女发压岁钱。万幸的是,父母身体皆无大痒,在父亲没有伤腿以前,老有所养的问题并不突出,月儿四十回老家看看,这种日子还能凑合。但是,一旦因为灾病成为失能、半失能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就会像一面大山压过来,叫人痛苦压抑,甚至痛不欲生。
我无处救助,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不可能把父母送到养老院,敬老院那地方父母也不够条件进去。兄妹三个,唯独妹妹距离父母近些,她也就多吃了几分苦。弟弟远在千里之外,弟媳又有年幼孩子需要抚养,很难指望。摊派吗?平均分担吗?斤斤计较吗?这都是胡扯的选择,也是大不孝。
尽其所能,尽力而为,随心所愿,自觉自愿,这是我的十六字孝道方针。读书多了不会傻,喝墨多了也不会傻。在孝道上,每个人可以凭感觉做到问心无愧就行,没有统一尺度,不等不比不靠,心安为大。
自勉之。共勉否?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朱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