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10岁的儿子前几天悄悄拿走200多元,在玩具店买游戏卡牌。家长发现后到该店理论,认为商家不应该售卖如此昂贵的玩具给一个小孩儿,但商家认为送上门的生意不能不做,于是家长愤怒之下砸了玩具店的木凳,双方僵持不下。(6月21日《重庆晨报》)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加强保护、教育与引导,体现了国民的意志,相信任何人都不会表示反对,毕竟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长大成人、一帆风顺。
然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令家长很头疼,甚至不知如何是好。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孩子不懂事,只要有钱就会高消费,至于钱的来路,商家一般不会去理会,这就导致家长时常与商家发生矛盾与对立。
前一阵子,某媒体爆出猛料,有孩童给网络主播打赏,出手很大方、很阔绰,动辄就是成千上万,就连家长看病的钱也献给了主播,可恨的是,主播竟然来者不拒欣然笑纳,全然不管孩子钱的来路。现在又有孩童拿着大钞购买玩具之类,商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孩子要啥就卖啥,声称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买卖公平合理。
孩子高消费的钱是家长辛苦挣来的,虽然商家做到了童叟无欺,但是挣钱也应讲究游戏规则,孩子大手大脚花钱,且钱的来路不明,就不能随便出售商品,更不能接受其打赏,因为正常情况下,父母是不会支持孩子这么做的,因此孩子花的钱基本都是悄悄从家里偷拿的,这在无形之中助长了孩子不良习惯。
如何消除家长心中的痛楚,我以为《未成年人保护法》可以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增加未成年人消费这一条款,明确规定商家哪些能为哪些不能为,当然专门量身定制,制定一部《未成年人消费法》则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满足家长的心愿,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这样的案例自然就会大幅减少。
作者:李忠卿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