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满:不疼不痒的黑名单等于形同虚设
2017-06-19 16:00: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国家旅游局通报称,因为“三脚踢断石钟乳”“擅自攀爬巨蟒峰”等行为,4名不文明游客被列入“黑名单”,“拉黑”年限为三年六个月。至此,自2015年4月施行《国家旅游局关于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已有29人(包括1名导游)被列入旅游不文明行为黑名单。不过,大部分被“拉黑”的人觉得,被“拉黑”对自己的生活“基本没影响”。(6月17日新华网)

  “黑名单”一词源于牛津和剑桥等大学,学校规定对于犯有不端行为的学生,将其姓名、行为记录在黑皮书上,一旦被写上黑皮书,即使不是终生臭名昭著,也会让人名誉扫地。学生对这一规定十分害怕,常常小心谨慎,威慑作用可谓班班可考。在国内,黑名单则是兴起盛行于腾讯的QQ黑名单,如果不想被人打扰,只用将其加到黑名单。之后被不断推广应用,久而久之,黑名单更多地成了不诚信的代名词。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国的黑名单制度陷入了不疼不痒的窘境。

  大部分被“拉黑”的人觉得,被“拉黑”对自己的生活“基本没影响”,此番心态和观点正好切中了症结。因为只是名誉上受了损而已,并未触及到更直接、更敏感的生活范畴。试想,失信惩戒如果延伸到工作、职务,甚至是乘飞机、坐高铁都要受限制……也许这些“黑客”就会变得“含蓄”,也会收敛注意自己的言行。另外,“黑名单制度”疲软无力,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现行制度和法治进程推进有关,惩戒有法律依据,但有的法律依据不足。

  惩戒之所以能够影响观察者的行为,是因为能够提高观察者感知到的风险,否则“拉黑”就没有意义,还有可能形成“负向激励”。实际生活中,“黑名单制度”往往缺乏精准理念,没有明确约束对象,让人有机可乘,存有侥幸心理。大众对于这些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对社会有特别危害的人,往往带着围观的心态,反正事不关已,这样就缺少了社会正气,甚至一而再地选择纵容他们。其实民众举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通过大胆发声,旗帜鲜明地抵制不文明、不诚信等行为。

  因此,要发挥“黑名单”的利剑作用,还需多举并措。从顶层设计,要由以往的行政机关和协会转为专业的司法部门,毕竟设法和执法只有有机统一,才能有的放矢,管束作用才更加显著。对失信主体“有失必惩”,才更有杀伤力。建立“黑白名单”,通过正向激励,引导社会文明,营造诚信环境。加强监督管控,严明惩戒威慑。唯有这样,才能破解黑名单不疼不痒的尴尬。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满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