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一琳:疏通“最后一米”需要基层人才支撑
2017-06-19 16:00: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很多贫困户反映,要是得的病需要住院治疗,报销比例确实不低,门诊报销政策也较实惠。然而,很多慢性病一般不需住院也不用看门诊,平时主要靠吃药维持,报销难而少,长年累月负担不轻。为什么理论与现实有这么大的差距?深入采访,慢慢找出了原因。好政策“最后一米”梗阻严重。(6月18日《人民日报》)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我们会发现,有这样一部分人群,他们勤劳,绝没有懒惰之心;他们积极向上,也没有赌博、吸毒等不良恶习;他们工作、搞生产也很努力,并非思路不开阔,但是他们却很贫困。究其原因,就在于家里有病人,长期生病,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他们被称为脱贫攻坚道路上的“锅底人群”。对于这部分人群,国家出台了很多帮扶措施,大病医疗救助、医保报销、特殊门诊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根据记者调查,很多人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多优惠措施。说到底,还是脱贫政策“最后一米”梗阻问题,要疏通“最后一米”,还得基层人才支撑。

  针对群众看病救助的问题,政策可谓繁多,除了卫生系统针对大多数人群的住院医疗报销外,还有红十字会、民政等民生系统的兜底补助,到红十字会、民政等部门申请救助不仅需要复杂的程序,就是这些政策,可能很多农村的贫困户根本就不了解,不了解的情况下,又何来主动申请?而在基层,这些政策的掌握多是集中在乡镇一级,村级组织可能都不是特别清楚,一般乡镇民政办一两个工作人员遇到老百姓上门咨询,可能才会告知,或者老百姓听到周围的亲朋好友讲,才会主动去申请这些救助政策。

  而卫生系统对于因病致贫的贫困户的帮扶政策就更多,很多慢性病人需要申请特殊门诊,不用住院就能报账,这样的惠民利民举措当然好之又好。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不只是农村的贫困户不知道,很多城里人也不知道,一般都是患者看病问起,医生才会主动告知。而对于一些在农村看病的老百姓来讲,得知途径就更少了。

  “最后一米”不通,扶贫就难言精准。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精准扶贫政策“最后一米”问题,是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更为关键的工作。各地方党委政府构筑了健康扶贫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民政救助、大病救助等政策措施,同时,提高了报销提高比例、降低起付标准。从国家层面来讲,如此全方位的救助,一定能够有效缓解因病致贫问题,避免衍生出“锅底人群”。但是,正是因为基层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了“最后一米”的阻梗。要疏通这关键的“最后一米”,必须让专业人才来宣讲专业政策,用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明白的语言来进行政策宣讲,以此,才能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晏一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