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十八届中央第十二轮巡视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4所中管高校党委专项巡视的反馈情况公布。(6月16日中青在线)
从已公布的14所中管高校巡视反馈情况看,有十三所高校存在校办企业管理混乱的问题。这说明校办企业管理混乱的问题已经是一个共性问题,不得不追问,校办企业管理混乱是谁之过?
我国高校创办企业虽然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但真正起步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据媒体披露,截至2013年,接受统计的29个省份552所高校的5279家企业,资产总额已达到3538.06亿元,足以说明校办企业已经成为庞然大物的经济体。长期以来,校办企业被看作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有着如此规模又有着如此重要意义的校办企业为何会存在管理混乱呢?
首先弄清楚谁在管理。顾名思义,校办企业是学校办的企业,其"老板"理当是学校,但学校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实真正的管理者,相信大家不言而喻。当然绝大多数学校也任命或聘任了校企负责人,而这个负责人用行话来说充其量就是一个执行者的角色,而学校的班子团队才是真正的管理者。由此大家不难看出,这就是校办企业管理混乱的原因之一。即便是办学有一套,但未必就是管理企业的行家里手。如此后知后觉的管理岂有不混乱之理。而隐藏在混乱管理中的是监管不力者和监守自盗者。
其次弄清楚谁在监管。众所周知,国有企业在内部不仅有董事会,还有监事会,监事会正是履行对董事会和总经理行政管理系统行使监督职能。而在外部还有国资、审计等部门的日常监管以及严格的财经制度约束。而高校校办企业正是缺少这样完善的管理和监管机制,企业的运作和经营通常都是"学校"说了算,学校要怎么样,其受聘于学校的负责人有不从之理。虽然有高校设立了校属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但其监管分量有几斤几两恐怕谁都知道。本来应通过制度管理的校办企业却依然在走人为管理的落后方式,加之其财经制度执行不严或不健全,校办企业的管理怎会不漏洞百出,这样的校办企业很难做到不成为腐败的温床。
校办企业之所以管理混乱,究其原因来讲,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早在2014年年末,教育部专门发布文件,杜绝"一手办学、一手经商"现象。可是执行的效果如何呢,其实巡视组的反馈意见已经足以说明。二是少数人法纪意识淡薄,利用制度笼子不严,乘虚而入,把校办企业变成以权谋私的"自留地",甚至是发财的"摇钱树"。仅2014年一年时间,全国范围内至少有39名高校领导被立案调查,其中有着浙大"首富"之称的浙江大学原副校长褚健的落马,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利用校办企业进行利益输送。三是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管理落后,导致校办企业资产流失,经营风险增加。
要解决校办企业管理混乱的问题,还需以改革破题,标本兼治。从推进校办企业改革入手,突出分类指导,探索校企分离之路,将校企纳入国资监管体系,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防火墙",消除"浑水摸鱼"现象,使校办企业的作用得到真正发挥。建立完善监管机制,借鉴国有企业监管经验,引入第三方监督,健全常态监管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和违规查处,对将黑手伸入校办企业者,重拳出击,予以依法查处。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