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地不同医院流出的肮脏的输液袋、尿袋,夹杂着医用手套、棉签甚至注射器和针头,被人加工成再生塑料原料,从湖南流向河北等地……6月5日,湖南省高院通报一起典型案例:法院一审认定有140多吨医疗废物和医疗垃圾在湖南省汨罗市古培镇一个隐蔽的农家小院内,被犯罪分子仇某等人碾碎后,销售给其在河北廊坊等地的“下线”。此案共有来自湖南、湖北、河北、江苏等地的12人因“污染环境罪”获刑。(6月11日《瞭望新闻周刊》)
多么可怕,一批医疗垃圾变成了再生塑料,而一批批再生塑料又变成了孩子手里的玩具,市民餐桌的碗筷。医疗垃圾变身再生塑料,湖南法院严厉处罚,有12个人因此被判处了“污染环境罪”。这是罪有应得,这是法律公平,这是维系百姓安全的释法。
可是,从获得“污染环境罪”的12个人中,我们也看到了法律的软弱,可以用“专拣软柿子捏来形容。”这12个人都是收购医疗垃圾的破烂王,是收购医疗垃圾的个体,是收购医疗垃圾的收购站。这是十分不公平的。
医疗垃圾变身再生塑料,是一个完整的灰色链条。在这个链条上寄生着很多环节,寄生着很多群体。没有医院销售医疗垃圾,何来收购群体?没有用医疗垃圾再生塑料生产玩具、碗筷的企业,又何来破烂王的嚣张收购?固然,这些收购医疗垃圾的群体是需要处罚的,可是仅仅处罚他们是治标不治本的。
在这个违法的链条上,首先需要追究责任的就是医院和医生。对于熟悉医院的患者来说,我们都会知道,其实很多医院并不是按照要求处理医疗垃圾的。一些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会故意收集一些医疗垃圾,销售给市场上的废品收购站。而一些私立医院,则不愿意放弃这一块的利益,将医疗垃圾的销售当成另外一种收入。难道,这些向社会废品收购站销售医疗垃圾的医生和医院不该被处罚吗?
其次需要追究责任的就是用医疗再生塑料生产玩具和碗筷的企业。这些企业为了降低自己的成本,为了实现产品的效益最大化,而丢弃了自己的道德底线,而突破了法律的规定底线,他们故意采购医疗再生塑料,作为企业的原材料。对于这种企业,是不是也该让他们罪有应得?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任何企业都不能使用医疗再生塑料生产玩具和碗筷。而事实上是,很多企业都在这么做。那么,我们的监管部门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这些医疗垃圾生产的商品不能祸害社会,不能走出企业的大门。试问,为何这么多商品却能在市场上嚣张任性?监管部门的失守是最大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医疗垃圾变再生塑料”,不能只判了那些收购者,也别忘记了源头追责。但愿,污染环境罪能治愈“医疗垃圾变身再生塑料”的顽疾。
作者:郭元鹏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