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收视率走低未必意味着失败
2017-06-12 09:01:00 来源: 长江网

电视剧《白鹿原》现已播出一多半,但收视率却不尽人意。在各大卫视及网上播出的收视率并未达到预期,有些卫视的收视率刚到1%,其收视率甚至比被不少人评价不高的《欢乐颂2》还要低很多,只有豆瓣给了罕见的9分。那么,这部期望值极高,甚至被很多行内人看好能创收视率新高的电视剧,是如何让观众“失望”的呢?

人们大都以为,小说《白鹿原》当年曾引起极大反响。这部“30年来最好的小说”、一座“里程碑”式作品、陈忠实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的不朽之作,怎么说改编成电视剧后也将获得同样好评吧?然而,电视剧的播出效果并不令人感到满意。那么这部拍了16年之久,先后登场的演员近100个,后期制作人员达400人,群众演员人次4万多,且投资高达2.3亿元的超大规模电视剧,怎么就无法吸引观众,获得期待中理想的回报呢?

《白鹿原》的导演是刘进,演员有张嘉译、何冰、秦海璐、刘佩琦,还有董洁、雷佳音、杨皓宇、姬他、小斯琴高娃、翟天临等等。演员阵容中既有“老戏骨”又有“小鲜肉”,哪一个都不白给,真是明星大牌荟萃,根本不缺人气。主演张嘉译本人就是陕西人,白嘉轩们是他熟知的乡亲。“老陕情结”极深的他就曾说:“豁出命也要把《白鹿原》拍好!”编剧申捷更是把陈忠实先生视为“孩子”,且最期待的电视剧版《白鹿原》改编到了极致。在该剧开播首日他给陈先生写的那封感人肺腑的信,让人唏嘘动容,最近他称没有“跪着”改编。可见,该剧组人员的实力和厚度,说明问题不是出在这里。

电视剧《白鹿原》气势宏大,堪称一部20世纪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漫长史诗,揭示的是国人的心灵与欲望裂变。无论是白孝文被教化压抑后的放浪形骸,白嘉轩勤劳与自私,不折不扣地恪守传统,还是朱先生对传统道德的苛求,黑娃对低贱人生的愤怒不甘,鹿子霖追逐权势的放纵奉迎,以及让天下所有男人乱性、勇敢追求最基本幸福的田小娥等,要靠一部电视剧传递其中的挣扎、人性、信仰、阴谋、冲突、谦卑、坦诚、无助、英勇、无耻、善良等,谈何容易?,新旧制度的碰撞,人性的突围,根脉的传承,人神共处的复杂,宛如一部中国式的“复仇记”。而电视剧即便能深刻揭示出来些,剧情与观众的互动能够做到吗?

必须承认的是,改编后再现于银屏的电视剧《白鹿原》,与文学原著无论是在展现的厚度、寓意的深刻,还是场面的叙述、人物的挖掘等,都有着不小的距离。而且,文学作品的读者群,未必就是电视剧的观众群。两者的最大区别可能就在于,前者是在全身心地用想象力来深度挖掘,而后者一般只靠视觉的冲击和浅显的剧情直视。所以,对高度挖掘人性的电视剧,以及其潜藏的深刻含义,久坐电视机前,或在网络上放松心情的这些习惯于“浅阅读”的群体,根本无法想象能对着银屏有更加深刻的回味和思考,也只是“看个热闹”。

最近十几年,我国电视剧在资本的助推下,已由原来还带有一点的教化功能,逐渐朝着几乎纯娱乐的方向发展。大家要是看电视剧,基本上是抱着放松心情,少有对剧情深度思考和挖掘的态度。就是说,以《白鹿原》为代表的内涵深刻,宛若史诗般的电视剧,不会与目前的普通中国观众撞出精彩的火花。可以这样想象,很多观众看到该剧的“宏大”,就耐不住了,平时“碎片化”阅读、“速读”或“速看”习惯,根本经不起耐久的折磨,还不如把手中的遥控器或鼠标移向别处。

电视剧《白鹿原》,也许它本来就不是面向大众的,而是“小众”才能够欣赏。只能说这部电视剧拍得还不够“通俗”,没有“满足大多数观众的诉求”,可这没准儿是一件好事。为什么非要把商业利益放在第一位,而让本该有的艺术性让位呢?这样一部“史诗之作”,为什么非要逼着大家都去喜欢呢?不喜欢未必就意味着失败。而为什么总是要对观众的心理需求“有求必应”呢?况且,其中的诉求不一定都很正面甚至也很难说健康。艺术性可以拍成“俗”,也可以拍出“雅”,有时可以两者兼顾,但对于要列入“史诗级”作品的《白鹿原》来说,就要割舍。这恐怕不是孤傲自赏,而是对艺术负责。

作者:刘天放

编辑:张亮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