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沪举行的中国国际技能大赛,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沪上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日益壮大,至2016年末,上海已拥有技能劳动者38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04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1%。最为值得关注的是,中青年高技能人才的比例高达7成以上。(6月9日《劳动报》)
在中国国际技能大赛上,我们看到了崭新的面孔、专业的技能,这些产业人才体现了新“上海师傅”们的时代精神。“388万名技能劳动者”、“104万名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了31%”,一连串数据背后,是国家提倡培育“大国工匠”的结果;是国际化大都市近年来对技能人才大力的投入结果;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勇抓转型升级发展机遇的结果。此时此刻,国家比任何时刻都愈加感觉到,实现“中国制造2025”计划,亟需更多年轻、有素质、敢创新的一线产业工人。
“鱼跃龙门,无水不欢”。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而对于上海来讲,截至到去年年底,全市已认定89家市级培养基地,其中12家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89家市级培养基地中,不仅有央企、市企,还有行业协会、产业园区,更有大专院校。正是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让产业人才脱颖而出。高端人才来源于高端产业,当下,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等领域已经成为了培育新“上海师傅”的一池“活水”。
无论是“新型学徒制”,通过企校双师携手带徒,还是“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首席技师资助”计划,我们都看到了上海在打造高端产业人才方面的有力探索。正是各类项目资助,以及在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专注,为上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技能“大咖”。
当前,农民工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的生力军,正是来自四面八方农民工的辛苦付出,助推了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上海对农民工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极具包容性。对农民工培训补贴的对象基本覆盖了各类在沪农民工,既涵盖了在上海已从业人员的技能提升,也鼓励新生代农民工经过技能培训实现就业。可以说,正是这种培训的投入,造就了产业人才的庞大基数。
如今百万新“上海师傅”们,正用他们的双手为城市创造着财富,也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国工匠”的强大力量,必将成为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全新样板”。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梅子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