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当年要是不投江,你们连三天假都没有——屈原”,这是今年端午节最火的的段子。
今天收到很多朋友群发的信息,也看到朋友圈的节日状态: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又是一个男默女泪、不转不是中国人的朋友圈。
中国人历来喜欢说好话,尤其是在“吃货节”上,此时的“快乐”亦或是“安康”,无非是承载情感的文字载体,非要给它披上一层反传统的外衣就显得大惊小怪了。
表面上看,这是在纠正国人的文化偏见,举着复兴传统文化的旗帜,实际却是戕害国人思维和曲解传统文化。两千多年的时间可能太过久远,让国人只知屈原投江,却不知端午起源。
什么故事都有起源,可能的端午节起源于一个故事。简单说:伟大的诗人、爱国主义者屈原先生投身汨罗江,悲愤的人民担心江里的鱼虾不懂事,糟蹋了老先生的仪容,“……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
而最初,端午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没有伤感成分。只是后来屈原投江才逐渐演变为纪念屈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传统的内涵,更要有当下的记忆,这才是鲜活的历史。
反对所有淡化传统节日原本含义的看法,也反对所有试图固化传统节日原本含义的想法。他们死了就不能让别人快乐?我想说听到这句话,屈原他老人家的棺材板都快压不住了吧。别总带着自以为是的思维方式去构建传统,每个人都有解释传统的权利,但是歪曲传统就会贻笑大方。
继承和发展,两者缺一不可,更是有选择地行为。给节日赋予太多沉重的形式,不利于其更好的传承。试想,一个是板着脸沉痛纪念的端午节,一个是喜笑颜开买买买吃吃吃的端午节,哪个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更大呢?
这么说并不是希望把传统节日庸俗化,变得肤浅,但也要喝止过度神圣化使之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趋势。只有让更多人接受,才能让传统文化活下去。更何况,吃也是一种对文化的继承。
有人说,中国的吃货将毁掉一切的传统文化,中国外国皆如此。我却不以为然,中国人的好吃催生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饮食文化,中国的恢弘历史,也是饮食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
知识告诉我们怎么去做,文化告诉我们做什么。现代人很多只知棕子不知屈原,只知《西游记》不知《天问离骚》。端午节的真谛是拯救屈原,两千年的尸骨虽然没法拯救,但我们要拯救的是沉到江底的人文精神,拯救的是中华民族的文人士大夫精神。这种拯救,需要一点点仪式。
顶礼膜拜是一种仪式,酒肉穿肠同样也是一种仪式,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但绝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吃粽子,除了吃还要有其他。小小的粽子里,不单只有糯米,也蕴藏着每一个中国人最朴实的情感。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程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