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放:大学生不会讲地道方言并不是坏事
2017-05-20 10:00: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近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开展的一项对320名在校大学生说方言情况的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普通话作为日常沟通的语言,经常使用方言的大学生仅为28.84%。在方言掌握程度方面,仅有34.5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发音很地道,而5.64%的大学生坦言自己不会任何方言,有65.45%大学生难说一口地道的方言。(5月18日《武汉晚报》)

对此,不少学校甚至很多地区都把保护方言当成一个“大事件”,热心不减,这当然无可厚非。我国地域辽阔,汉语和少数民族语的方言众多,汉语方言常以地域大致划分为八大方言,即官话方言、晋语、湘语、赣语、吴语、闽语、粤语、客语。如果再加以细分的话,我国各地的“小方言”可谓“数不尽”。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也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方言传承千百年,在我国的文学、艺术等中独树一帜。方言生动、形象,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珍贵的无形遗产,因此,废弃方言是完全错误的。而方言又是因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一些语言学者甚至认为,所谓“方言”和“语言”的区别基本上是任意的,但更多的语言学者并不认可,可见,对方言的争议本就很大。

而语言又是永远发展的,能保护当然要尽量保护。然而,历史上还未见哪一种语言(包括方言)是靠刻意保护传承下来的。大学生也好,其他群体也罢,当然要细心呵护家乡的方言。不过,大学生不会讲地道方言也许未必显得那么重要,这要依具体情况而论。如果家乡的村落迁移或因其他原因而消失,或是余生在乡外,能说地道方言又有何意义?仅是为了“乡愁”也难圆其说。而不会说地道的方言,也并不意味着就无法传承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因为方言仅是民俗中的一种。更重要的是,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否则,非但无法保护和传承方言中体现的有价值部分,甚至有可能导致固步自封,使发展停滞不前。

去年9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了《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截至2015年底,我国普通话普及率从上世纪末的53.06%上升到70%以上。到2020年,力争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能够达到80%。普通话作为全国人的交流沟通工具,当然要普及,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也应被保护,二者其实并不矛盾。

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有着几千年厚重的历史,还是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因此,若要使各地域、民族之间做到顺畅交流,就必须有一个完整规范的民族语言,而普通话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民族语、规范语。经过60多年的实践,普通话已经成为中国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交流的纽带。所以,普通话作为我国法定的通用语言,需要大力推广和宣传。如果国人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便能架起与他人沟通的桥梁。相反,如果因语言障碍无法与人沟通,就会倍感无力,影响交往以及工作和生活。

如今,人员流通性加大,人们在地域之间的迁徙,与过去相比其自由度堪称空前,不讲普通话怎么行?当然,对普通话推而广之非常重要,但作为地区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也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同样该得到适当的保护,且两者并不矛盾,而是要在规范语言的框架下使普通话与方言融洽相处。总之,大学生不会讲地道的方言也许并不是坏事,也并非意味着“忘本”,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天放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