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补助让助学少些尴尬,多些温暖
2017-05-20 09:51:00 来源: 长江网

近日,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有82名学生发现,自己的卡里悄悄多了600元。原来这是学校向贫困生定向发放的“隐形”补助。不过这个补助既不是学生自己申请,也不是班级评议的,而是用大数据智慧助困系统统计分析结果得来的。截至目前,电子科大已有300名学生获得了贫困补助,总额达11万元。(新华网 5月19日)

大数据智慧助困系统相较于以往主观“推估”的认定方式,这无疑是考评体制上的一大创举。可以说,智慧助困系统是大数据时代下的产物,它弥补了常规评判贫困的不足,同时,它又同一般事物一样存在着一些漏洞,需要监督完善与持续改进,才能真正发挥大数据在评判上的作用,才能让贫困补助更好的用在“刀刃”上。

毋庸置疑,国家设立贫困助学金,是帮助学子圆梦的善举,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好事。然近年来,由于认定标准“五花八门”,贫困补助频频遭遇“尴尬”。一到开学季,不少学校就风风火火地开展“比惨大会”、“比穷演讲”,对于确实存在贫困的家庭而言,这种当众晒贫困、“自揭伤疤”的做法,无形中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对于那些盯着救助金“眼馋”的学生,装穷、编惨、拼演技,这种突破道德下线的行为,将诱发学校的不良风气。还有的学校实行简单粗暴地“一言堂”,评判贫困生看饭卡、看话费、看消费,也闹出不少“乌龙”,那些长期“吃馆子”的学生莫名卡上多了补助金,而那些只能“吃食堂”的反倒成了优渥生…看来,这种学校说了算的评判标准也不可取。

然而,不管是逼迫学生在“尊严”和“金钱”之间二选一,还是学校“一语定乾坤”,都有悖助学金帮助经济困难的学子顺利完成学业的初衷,大数据智慧助困系统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应运而生的。隐形发放补贴,不惊动任何一方,“悄悄地”将补助金打上卡,保护了学生的隐私,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对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实现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呵护;通过线上全方位了解和线下个别访谈的方式,相对客观的定出贫困名单,有利于推动贫困选拔的公平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大数据助困的意义和前景显而易见,我们期待它在全国推广开来,以点带面,遍地开花。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助困只有用的好才能有效果,因此,我们要谨防系统漏洞,从技术上适时更新,从思想上加强引导,双管齐下,谨防投机的人钻空子,让“助学金”真正发挥意义。

  长江网网评员:辛楠

  编辑:宗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