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陕西省咸阳市纪委通报曝光了12起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典型案例。礼泉县西张堡镇西刘村、旬邑县太村镇杨坪村等违规将不符合条件的在职人员列入扶贫对象等被曝光。(4月30日澎湃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就是要明确扶持谁、谁来扶的问题。就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还提出,要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不知如此将在职人员列入扶贫对象,其扶贫的精准在何处?"绣花"功夫又下在哪里?可以讲是利用扶贫乱作为,与腐败无异。
在职人员被扶贫拷问扶真贫。精准扶贫,前提是精准"识真贫",关键是守住扶贫标准这根"底线"。长期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工作,而开展精准脱贫的目的就是要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最终实现一个都不落下的全面小康。因此,精准扶贫必须坚决杜绝"扶富不扶贫"、"扶官不扶民"、"扶强不扶弱"的问题发生。事实上将在职人员列入扶贫对象,与之前曝光的富人吃低保、死人吃低保等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的扶假贫不仅没能让那些真正贫困的人员摆脱贫困,反而造成巨大浪费,给党的扶贫工作带来负面效应。
在职人员被扶贫拷问真扶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脱贫攻坚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只有做到了真扶贫才能实现真脱贫,这就要求相关扶贫部门,特别是基层扶贫干部,要针对当地贫困实际,拿出对每个贫困人口都切实有效的办法。可制定有效举措的前提就是精准了解贫困人群,摸准贫困原因,拿出脱贫方案。试想像这样将在职人员列入扶贫对象,又如何去发现扶贫工作中的真问题?又如何做到真扶贫?又怎样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假穷人"被扶了贫,拷问的是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监督。将在职人员列入扶贫对象,事实上就是掌握扶贫资源的个别干部对贫困户群众利益的强取豪夺。究其根源看,主要是个别扶贫干部,初心意识缺位,"四个意识"缺失,把贫困标准的界定和贫困资格的审核认定等制度当成了花架子,把扶贫财物资源当作手中美差,任其操纵,导致扶贫对象认定的随意性。说到底还是有的干部把精准扶贫变成了"关系扶贫""权力扶贫"? 这样的问题是出在制度的健全完善上还是脱贫工作的监督管理上,确实值得相关部门的深思。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