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脱贫攻坚捷报频传,革命老区井冈山、河南兰考等先后宣布脱贫“摘帽”,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生动样本。但精准扶贫仍有“硬骨头”要啃。媒体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一些地方存在贫困户不思进取和“等着扶”“躺着要”的现象;有的贫困群众只想着怎么可以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面对扶贫干部设计的致富计划,不是“没搞头”就是“搞不了”。(4月9日,光明日报)
去年,“网红书记”陈行甲一篇《精准扶贫中自强感恩教育要跟上》引爆舆论。一时间,关于如何在拔除经济穷根过程中拔除“思想穷根”,成为民众热议的焦点。不可否认,在当前的扶贫工作中,最让基层干部头痛的,不是那些因老弱病残而陷入贫困的群众,不是资金从哪来、技术怎么学、市场怎么开辟等问题,而是个别不思进取、好逸恶劳的懒人。面对贫困,他们习惯了“等靠要”,只伸手向国家要财要物,却不想要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实现勤劳致富。钱物给的少了、慢了、不合心意了,还要在背后讲小话、发牢骚。似乎脱贫致富是政府和基层干部的事,与自己并没有几分关系。
归根究底,这种情况一方面与人穷志就短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以往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扶贫有极大关系。长期以来,有个别干部对于扶贫工作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定期给钱给物”上,却忘了“志不强者智不达”,长期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只会培养人的惰性,人为割裂外力扶贫与自主脱贫之间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对脱贫致富抱着消极态度的群众也是长期以来粗放式扶贫工作的受害者。
习总书记说过:“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更加重视精神建设。不但要搞清楚致贫、返贫的经济因素,更要对困难群众的精神风貌进行摸底调查,实现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建档。要不断强化对困难群众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贫困,克服畏难情绪,形成“靠山山倒、靠人人走、一切靠自己”的思想观念。主动学习新技术、新经验,通过辛勤劳动让日子越过越好,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基层干部还要主动调整工作的方式方法,沉下心、静下心来下一番“绣花”功夫。要坚持饭是一口一口吃的,路是一步一步走的,绝不能重复以往只给钱给物就是不给技术的“老路”。要多到群众中去,多到基层去,听听困难群众的心声,多给群众讲讲脱贫致富的优惠政策,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调动群众主动作为的积极性。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脱贫攻坚之路的确困难重重,但只要有志气、有信心,敢闯敢拼、敢作敢为,我们也必然能迈过高山、越过大海,实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宏伟目标。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