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05信丰石井至西牛段公路是2017年春节时才完成改造的,至今不过两三个月时间,路面就已经坑坑洼洼,上面的沥青混合料就大量脱落,在路面“铺”了一层碎石,严重影响的老百姓的行车安全。G105信丰县石井至西牛段公路改建工程公示牌显示,该段公路全长8.816公里,合同总造价6675万余元。在质量标准一栏显示为“合格”。(4月11日 澎湃新闻)
针对“斥资6600多万建造的公路被指数月内破损严重”的问题,江西信丰县交通运输局回应称,该公路改建工程是2015年12月开工建设的,目前仍为在建项目,尚未竣工验收。这一说法显然有推卸责任的意味。既然没竣工验收,怎么在工程公示牌上标着“合格”两字。既然是在建项目,尚未竣工验收,怎么能让车辆在上面行驶呢?而且已行驶了数月。
当地交通运输局还称,之所以这条新修的道路出现目前的问题,是因为“该项目沥青面分上下两层施工,2017年春节前已完成沥青下层的施工,由于施工时的气温因素、春运交通量大,以及六座桥因杆线迁移复杂影响施工造成桥头基础不实等原因,导致沥青路面下层摊铺后出现部分地段脱皮露骨、坑槽现象”。这些话虽听起来有点道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施工质量的问题。道路施工应该把气温等因素都考虑里面,气温不适合施工为何偏要施工呢?六座桥杆线迁移复杂是事实,但不能因为杆线迁移复杂就不把道路基础做好。再说,春运交通量大,为何别的道路没被破坏,而唯独这条道路被破坏掉了呢?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合格”的道路却通行二三个月就被打回原形,路面重新变得坑坑洼洼、破烂不堪。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工程当初是如何施工的?工程监理部门当初是如何把关的?有关部门又是如何认定其“合格”的?这条“合格”的道路成了“豆腐渣”工程,虽可能有地质等原因,更关键的是人为的原因。在很多工程项目中,存在着层层转包的情况。施工方用钱铺路,拿下了验收者,即使是“豆腐渣工程”也会顺利变成“合格工程”甚至是“优质工程”。而层层被剥皮的后面,施工单位不得不偷工减料。
投资6600多万元修了条“豆腐渣”路,让国家的财政资金打了水漂。修复这条劣质道路相对容易,但修复监管者的良心和责任心则要难得多。“豆腐渣工程”变成“合格工程”也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相关部门的良心和责任心的缺失。因此,这条公路不能一修了之,必须启动责任倒查机制,对于在施工质量方面查出的问题,有关部门要严处责任人,不可姑息迁就。另外,要看看这个“豆腐渣工程”的背后,是否存在权钱交易,是否存在官商勾结“沆瀣一气”来贪腐国有资产的问题?不然,难以服众。
长江网网评员:胡建兵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