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个别课文引发了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热议,甚至被质疑是“假课文”:《爱迪生救妈妈》中7岁爱迪生助妈妈完成阑尾炎手术,领先了世界首例阑尾炎手术好多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是1989年美国洛杉矶的故事,然而现实里当时并无地震;《华盛顿与樱桃树》被指毫无证据表明华盛顿幼年居处曾有樱桃树……(3月17日 澎湃新闻网)
有些尴尬。这几篇课文大抵都要教人真善美,然而其所依赖的事实却是假的,没有比这更突出的矛盾了。也许看完这些文章,有孩子会觉得爱迪生勇敢机智,被父与子的信任与坚持感动,认为华盛顿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倘若此刻有谁不合时宜冒出句“假的!”,他就可能会感到一点无力,好像除了摊开双手翻个白眼外,没其它事可做了。
道理是好道理,但怎奈何它是由假而得的。拿童话、小说等虚构性作品来开脱,说编造的东西也能给人启示和力量,确实无法反驳。但也没必要去反驳,前提都不一样。虚构作品前,读者往往做好了心理建设,清楚真假界限。而这些课文,摆明想要用事实教育人,我们默认确有其事。爱迪生,华盛顿,父与子,曾经或现在是活生生的人,文章作者编排他们的生活,已经脱离了热乎乎的事实范畴,几乎像用榜样之名行欺骗之实了,尽管可能出于好心,然而好心不包打一切。
事实上,真正使我们疑惑的是,教材编选为何没能把好关,把史实和科学的准确性置之度外,让这些文章堂而皇之地变为课文?
据人教社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称,文章不是杜撰的,有相关依据。至于依据具体是什么,他留给了大众一个想象的空间。何况,据他所言,课文不是人教社一家在用,还有很多家出版社在用。似乎在说“法不责众”“不能只怪我”的意思。
教材可不可以出错?当然可以了,没有人能要求什么十全十美。相比教材里渗进的黄网赌网,“假课文”其实也谈不上“活久见”。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知识必定会更新,当课文出现了它的局限性,被淘汰掉也可能是它躲不过的宿命。
无论如何,教材已经发行并使用。有的老师见解不错,指出也许可以借此鼓励小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培养他们跳开教材探寻真理的兴趣和本领。只不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很讽刺,也有点阿Q式的意味。
要从“假课文”里学“真知识”,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们看到,有悖历史科学的文章会被更改,乃至替换或消失;要让他们看到,假的终究会被纠正,真理永远须我们捍守。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