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磊:老外免试上清华是一种情绪化解读
2017-02-21 18:32:00 来源:荆楚网

近日有关“按照《2017年清华大学国际学生(本科)招生简章》要求,学生仅需通过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就能申请清华大学”的报道引发舆论质疑,认为此举降低了国际生读名校的门槛,间接导致中国学生为读名校而移民。对此,清华大学回应:国际生报考清华大学需要满足多项条件,HSK仅为申请条件之一。(2月19日《现代快报》)

去年,清华招生办就曾放出消息,将于2017年起采用申请审核制招收国际学生,取消笔试。亦即是说,外国人进清华读本科可免笔试,提交申请材料等审核通过即可。转眼间,这一招生动向在某些标题党的渲染下,竟掀起了争议与怨言并存的舆论风波。标题中直言“老外不用考试上清华”“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表现出满满的教育不公,更营造出“崇洋媚外”的既视感,而清华大学也由此被推至风口浪尖。

按常理讲,中国顶尖的高校面向国际学生,施行申请审核制招生,的确容易给人造成“厚彼薄此”的嫌疑。毕竟,这些名校对于国内的莘莘学子而言,挤破脑袋都想进入。在应试成绩仍然将绝大部分国内学生拒之门外的语境里,对国际学生免除笔试无疑像是大开方便之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自然会让国人深感不适,甚至有种“被薄待”的感觉。

但实际上,大量激烈的网络评论中,有些重要且能反映事实本质的细节却被有意无意地曲解了。比如,“不用进行校方的笔试”被解读为“不用考试”。事实上,申请清华的国际学生不仅需要通过汉语水平考试。还被要求提供推荐信。学校最终采取的是综合评价,会基于大量非考试成绩形式的参考指标进行衡量。亦即是说,免笔试看似降低了挑选国际学生的门槛,实际上更加注重申请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对招收生源机制的一种教育创新。

进而言之,这种招生形式的变化,其实扩大了优秀生源的申请范围,无形之中也增大了申请者的竞争压力。而申请是一回事,会否被录取则是另外一回事。即便“具备申请资格”也并非就登上了“直通车”。学校还会再进行专业加试,从而保障生源质量。外籍学生申请国内名校“不用考试”显然只是对招生新政的片面解读,是不理性因素使然和情绪化归因的结果。

国人所担心的另一个问题,表现在此举可能瓜分教育资源,对国内考生造成潜在不公。从现实情况看,这种担忧并不存在。以清华大学为例,其本科国际学生的录取名额将与往年持平。清华大学在国内的招生录取规模,也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维持在3370人左右,因此国际学生招生名额不会挤占国内学生名额。需要说明的是,北京大学至少在2014年以前,免笔试招收与考试招收就已并行存在。

其实,清华对招收国际学生的政策进行调整,符合当下的大学评价标准。为了吸引国际人才,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内的高校这没做并没有什么好非议的。国外知名的哈佛、耶鲁等大学早已施行申请审核制,难不成中国学生留学也是对国外教育资源的挤压?显然,在教育资源“互利互惠”的时代,这是一种悖论。鉴于少数有条件的家长为让子女容易上国内名牌大学,以“移民”的方法曲线就学的现象,则要求招生标准更加细化,尽量做到公平,绝不能因此加剧国内教育的不公。

稿源:荆楚网

作者:磊磊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