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底,26岁的盲人石志刚在广发银行长沙红星支行办理信用卡时,被对方以存在视力障碍,“无法阅读风险提示”为由拒绝。随后,石志刚将上述银行告上法庭,提出包括赔偿精神损失、书面道歉在内的诉讼请求。(新京报2月18日)
申请信用卡遭拒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无法阅读风险提示”却成为了拒绝的理由,这的确令人难以理解。盲人石志刚的经历,在网上引起不少网友的讨论。笔者感到,值得思考的问题,不在于一个盲人、一个工作人员、一个银行,而在于一个行业对一个群体的看法。
石志刚申请遭拒,明面上是“走不通程序”,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中国银行业协会2012年5月18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残障人士银行服务的自律要求》中,明确指出:“有书写障碍的残障人士办理开户、存款、取款、挂失及贷款等业务时,可以使用按手印并加盖本人图章的方式代替签名。”从网上一些论坛平台的交流情况显示,有不少盲人申请过信用卡,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后者占大多数。有盲人网友总结的经验是,必须提供准确稳定的收入证明和家庭情况,而收入是最关键的因素。
不少大型银行,信用卡用户群体庞大,且不少甚至趋于饱和,信用卡市场空间虽然越来越小,但不缺用卡群体,所以针对盲人群体开发信用卡业务,其需求性并不是很大,加之盲人申请办理信用卡的情况并不常见,所以针对盲人用户的业务开发并不是很多。有调查显示,光2016年上半年国内银行发卡数量就达6亿张,且每年信用卡的发卡数量还是呈递增趋势。因此,可以猜想,影响银行盲人信用卡的服务办理质量,主要还是看市场需求和用户群体的风险情况,也就是盲人收入的情况。
的确,当前我国盲人整体收入水平并不是很高。但随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盲人就业群体也在不断扩大。根据《2015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前盲人就业数量不断增多,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以盲人按摩师为例,初级按摩师的月薪也超过2000。从某种角度看,也是十分稳定的一份收入。那是不是可以设想,阻碍银行进行盲人群体信用卡开发和普及的,是不是源于一个行业对一个弱势群体的固有成见?当前,办理信用卡的流程十分傻瓜化,有的银行从申请到审批甚至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总有一部分人申请信用卡十分困难,例如军人、空乘、销售、中介等。而这类职业当中,也不乏“稳定高薪”群体。说明,在看似平等的信用卡申请条件下,还有很多不平等的“成见”,而审批拒绝的理由往往藏在“风险控制”的标签下。
信用卡本身就是金融服务类的产品,受市场控制本无可厚非,但在“市场”之外的那些不必要的“成见”为什么不能消除?也许,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盲人生活的改善,这样的“成见”会慢慢消除,但其中的过程需要各行各业加以重视。因为,“不平等”阻碍的不是少数群体的合法利益,而是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拓展盲人,也许在短期内,会增加一些培训及文本成本,但它体现也是一个行业对客户的尊重,这样才是“公平公正”的真谛。
盲人难以申请信用卡,这折射的不仅是信用卡业存在的不足,体现的也是不少服务性行业存在的通病。如果不能及时改善,对残疾人的“一视同仁”也将是空谈。
长江网网评员:严奇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