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放:谨防古诗词由“火”变“虚火”
2017-02-12 10:20:00 来源:荆楚网

近日,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关注度持续走高,节目不仅让“古诗才女”武亦姝走入了大家的眼帘,也让古诗词热风靡一时。古诗词是文化的一个载体,是古人传下来的文字精华,里面富含文学营养、人文精神,以及与民族文化的其他内容,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吟诵古诗,不仅要靠摇头摆脑地背诵,更要主动去践行里面的内容,这与儒学亲身实践的学问是一个道理。古诗词中有众多体现民族性格、社会理想、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审美情趣的精神内涵。如果吟诵古诗与生活实践脱离,就成了十足的“噱头”,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实质意义。因此,就要谨防古诗词由“火”变“虚火。

正像有人所言:武亦姝火了是必然,诗词大会火了是偶然。火了诗词大会,并不一定火了文化;如今的国人与古诗词之间还有一层隔膜。试问,现在还有多少人能读懂古诗、听懂古诗,理解其中的背景、含义、寓意?别说是青少年,就连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喜爱古诗呢?有人说,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就有诗词的成分,这是好事,在全社会普及古诗词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非常有意义。但一定要充分认清当前民众的古诗词基础,也要防止古诗热“跑偏”。

从《诗经》开始,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包括一些优秀的现代诗,都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这与祖辈对诗文化的情结有关。古诗词是祖先对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一种表达,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形式。诗歌中的真善美应该是吟诵者的“有感而发”。看似热闹的诗词大会是不是虚火,其中究竟有多少是来“凑热的”不好说。觉得古诗好,去读、去品、去赏都行,就是别为了比赛去背诵,因为那不是自我修身,缺乏体会诗中的思想和文化意味,更不是与古人发生情感的激烈碰撞,而是为了满足功利。

虽然背诵古诗也可被视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办法,但仅是为了参赛而背诵,就失去了其价值。当前,文言文被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古诗词大赛本身也有不少积极意义,至少能引起大众的关注,这就值得肯定。而事实上,有多少人在坚守和践行古诗词?古诗词暂时火了,就是因为不少人可能觉得古诗词新鲜甚至好玩儿,被一件“新”事物吸引、打动乃至疯狂,这不足为奇怪。两届“诗词大会”中有些遗憾就证明,“一些胜出选手,甚至不懂基本的平仄对应,这显示出的正是我们与诗词隔膜的地方。”

如何让古诗词保持热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宣传、引导、报道、介绍都是办法,以形成一种氛围,而剔除功利心理更重要。有人利用古诗词热赚钱,这种现象值得警惕。对古诗词的吟诵、学习、传承等一定要形成常态化,不能一会儿重视,一会儿冷落。此外,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要设立古诗词“选修课”,把古诗词与其他文言文更好地重视起来,以让青少年打好古文基础。否则,看不懂、听不懂古诗词,就是再“背诵”也白搭。北京人艺曾搞过几场诗歌朗诵会,据说观众爆棚,一票难求。可这到底是古诗词火了,还是朗诵家火了?古诗词热过后,真正读古诗词的人并不多,把古诗词内容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参考甚至指南的人更是罕见。

由此,最好别把古诗词热搞成“一阵风”。今天还在吟诗怀古,明天就忘记了其中的内容,甚至在不参加比赛或不观看比赛的时候,就把古诗词抛在一边,该干嘛干嘛。这么说是有根据的,以前古诗词就曾“火”过,可火过后就没人理睬了。因此,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更好地继承发扬,需要的不仅是古诗歌的“发烧友”,更需要的是靠古诗词提升自身修养的实践者。诗词大会,不是比赛结束就散场,拿奖的高兴,观众饱眼福,而是要借此体悟自身,去主动发现古诗词中的语言之美、文字之美、蕴意之美、含蓄之美。诗词大会后,对于古诗词能否在民众中继续热下去,还有待观察,希望这不是“一阵风”,而是变成我们每天都要呼吸的空气。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天放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