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暨心悦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挂牌仪式”近日在京举行。与会专家表示,“6-16”周岁是人生中心理发展、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均在此阶段奠定基础,加强这一阶段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1月16日人民网)
根据研究显示,全国15%-2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更为严重和特殊。这一群体的焦虑感、抑郁感、孤独感、自责感均处于比非留守儿童更高的水平,其攻击行为、违纪行为、品行问题也更为多发。由于父母亲不在身边,他们更易出现任性、偏激、孤独、自卑等心理行为,甚至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年来,农村学生厌学、早恋、打架、偷盗、甚至自杀、杀人等现象时有发生。2015年10月8日发生的邵东三位农村少年弑师事件足以警醒我们,是该尽快补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短板了。
心理健康教育若能有效普及,对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受挫能力和适应能力无疑有着巨大作用。但目前很多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落实到位,有的学校甚至还是一片空白。笔者以为,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乏力,除了教育观念问题,师资匮乏问题更需加以重视。
2002年教育部就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又做了修订,明确规定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要求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至今,一些学校要么没有专职教师,要么形同虚设。
为补齐师资短板,教育部门可以通过统一招考,在招聘岗位中专门设置心理健康专业,招聘相关优秀人才,做到专人专用。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出台政策,鼓励一些优秀教师“半路出家”,通过教育培训,让他们走上专业化岗位。另外,还可鼓励发动社会力量,吸引志愿者参与到农村心理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必须确保处于“副科”地位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工资奖金、评优晋职、专业发展等方面享有与语数等主科教师同样的待遇。只有这样,加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提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能力才不是一句空话。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