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微:公共自行车遭“私吞”拷问城市文明
2017-01-17 18:54:00 来源:荆楚网

本来是为群众出行提供便利的公共自行车,却变成了“私家车”。有的被装上了婴儿座,有的变成了“残疾车”。近期,记者调研银川市公用自行车使用情况时发现,诚信缺失与部分市民素质不高,让这项利民环保的举措遭遇尴尬。(1月16日人民日报)

随着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交通问题愈来愈严峻。不少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建立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为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解忧。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这本是大快人心的好事一桩,可为何却变了味儿呢?

老话说得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可现实状况是,不少公共自行车被个人“私吞”。比如银川市公共自行车就遭遇这种困境,无辜的自行车“遍体鳞伤”,不少自行车被加装了后座架子或自家锁,更有甚者将车辆喷涂了油漆,企图掩盖公共自行车字样。今日笔者在中新网看到的一组照片更是触目惊心:深圳上百辆共享单车遭破坏,堆成了一座红色“小山”。

为何公共自行车会遭遇“黑手”呢?笔者以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私吞”公共自行车或恶意破坏公共自行车的成本太低。目前,不少城市的公共自行车设置了押金,但是一般价格低于市场上自行车的销售价格。比如武汉公共自行车的押金为200元,而市面上购买一辆类似的全新自行车,价格远不止200元。这就使得有些人动起了歪脑筋,将公共自行车据为己有。

另一方面,公共自行车的管理全凭市民自觉,留下了道德“空挡”。不少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点都是自助式的,没有管理人员或志愿者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车子是否被损坏很难及时察觉。

如何为公共自行车撑起一把保护伞,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广大市民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要爱护公物,难道长大了就忘记了吗?对于恶意破坏自行车,甚至将其“私吞”的行为,应该感到不齿。只有每个人都遵守租借的规则,文明使用公共自行车,才能让更多人享受到绿色出行的低碳生活。

其次,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公共自行车由于其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特殊的“公物”。公共自行车频遭“私吞”不仅仅是相应公司的事,更是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的事。比如可以借助“天眼”系统盯住公共自行车网点,对恶意破坏甚至盗取公共自行车的违法行为进行拍摄。对拍摄清晰的案件,要从严进行处罚,并在媒体上公之于众。

另外,把公共自行车的使用情况与个人诚信系统挂钩。一旦发现有借车不还或恶意损坏公共自行车等行为,借车人将会被纳入诚信“黑名单”,不仅仅影响其个人的金融信贷,还应影响其本人及子女上学、求职、购房等。

公共自行车频频遭到“私吞”,拷问了每个市民的公德心和基本素质,更拷问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期待每个市民能心怀感念地使用公共自行车,爱惜它、珍惜它、保护它,为他人,也为自己,更为了每座城市的文明!

稿源:荆楚网

作者:言微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