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如果一哄而上就会没了特色可言
2017-01-01 09:06:00 来源: 长江网

按照河北省出台的《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河北省计划未来三年内打造100个特色小镇,每个投资达20亿。这也意味着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将耗资2000亿元。自今年7月国家层面提出加快构建特色小镇以来,各地正通过给补贴、给奖励、花重金等方式赶着投资建设各类特色小镇。(12月31日 中青网)

国家层面提出加快构建特色小镇以来,除河北省外,江苏,江西等全国许多地方都推出了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大有一种一轰而上的架势。由于特色小镇有补助、有奖励,建成后又能发展旅游业,因此,一些地方不顾实际,投巨资建设所谓的“特色小镇”,有的一个市首批就有10多个“特色小镇”,这样发展下去,势必会造成每个乡镇都会成“特色小镇”。从而出现了“撞车”“雷同”“重复”等情况,使“特色小镇”失去“特色”。

“特色小镇”关键在“特”。现在,我们看一些“特色小镇”的规划,表面看起来好像不相同,但仔细地看一下都大同小异,都跳不出“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的框框。如果这些“特色小镇”没有真正的特色,只是把甲镇的“特色枇杷”变成了乙地的“特色核桃”,把丙地的“特色鸽子”,变成了丁地的“特色山羊”,生产几个系列产品,那这些“特色小镇”注定走不长远。

发展“特色小镇”光有一个好的创意还不行,必须要有文化的元素。苏州的同里,浙江的乌镇都是通过几百年的文化积累才形成的。因此,建设“特色小镇”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只讲究数量,而是要讲特色和效果。譬如,能不能让一些有了一定基础的原本就有一定影响的小镇通过打磨后做出示范,把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再譬如:能不能让一些优质资源不足的镇,通过文化的挖掘和加工,通过最少的投入,让它优先发展起来,解决当地居民的脱贫问题,使之成为能够吸引大量游客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应该体现产业、文化、生态的高度融合。其实,我国一些地方搞“特色小镇”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如:河北的馆陶县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以乡村为载体、为依托,以血缘和家族为纽带,在缺水少绿的黄河故道,建起了粮画小镇、黄瓜小镇、教育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陕西礼泉一些“特色小镇”都保留传承着更多的乡村记忆与元素,既有传统手工作坊,包括古关中的磨面、织布、榨油、酿醋、茶楼,又有秦腔的老腔、民间说书等体验。既有鸡鸣犬吠、乡音乡情,又不乏城市的精致精细,是更具有“乡村特色”的乡村。特别是最近两年的浙江,梦想小镇、龙溪小镇、瓦艺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适应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一个地方能不能搞“特色小镇”,怎么搞“特色小镇”,不能“一哄而上”,关键是一切都从实际出发,乡村价值的本真体现在乡村独特的文化体验和原始的乡土气质。“特色小镇”不是要把农村打造得越来越像城市,而是如何能把乡村做得更像乡村,将更多本真、淳朴的味道注入到小镇文化之中。因此,“特色小镇”应该精打细磨,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有了特色才能有发展,不然,投再多的钱建再多的没有特色的“特色小镇”,只能是一种浪费,只能让一些地方背上沉重的包袱。

作者:胡建兵

编辑:张亮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