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友黄平:清华校歌与清华精神
2018-04-24 17:12:00 来源:清华大学

黄平(工程力学系1983级、并联双学位1988届,社研88级)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我毕业后在事业生活的道路上不停跋涉,一晃就到了毕业30周年的日子。2008年毕业二十周年再聚首时“我们来相会”的歌声好像还在耳边回响,当时拍的《人生起步在清华》的纪录片这十年好像还没有怎么看过,就受邀撰写这篇毕业三十年的纪念文章了。

这十年中,我做的与母校有关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将清华大学的老校歌制作成DVD,并见证老校歌确定为校歌的过程。在制作、传唱校歌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中心的清华精神。

时光回到2009年春天,母校开始推动纪念百年校庆的准备活动。我所在的广州校友会在讨论如何向母校献礼时,我提出:学校的老校歌只有CD碟,没有图像;歌词印制也比较简单,仅一张白纸黑字;发行也不及时,有时回学校连这种简陋的CD碟都买不到,与母校近百年丰富的历史极不相称。应该将其制作成精美的DVD,图文并茂,充分展示学校百年风貌、科技泰斗、治国大师,展现学校的科技成就、人文精神、工程师的摇篮,这一建议得到时任广州校友会会长石安海学长和执行会长贺臻校友的赞成和支持,形成决策。

决策之后,我首先与校友总会联系,希望取得他们的认可。时任校友总会秘书长郭梁和副秘书长翦进十分支持,经过磋商,明确由校友总会作为统筹单位,负责报学校审批,协调校内单位予以支持,告知其他地区校友会不进行重复拍摄;由广州校友会负责筹集资金、策划制作及发行工作。这样,我作为总策划人,在校友总会和广州校友会石安海会长、贺臻执行会长的领导下,全力推进这项很有意义的事情,并邀请校友李启伟和祝志荣协助,跟进落实的力度更大。

大家都希望这个校歌DVD能够图文并茂,首先就要从歌词的文字注解开始。歌词是国文教授汪鸾翔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有很多国学典故,初次接触,有些人会觉得比较深奥晦涩。我们根据汪老撰写的释义,结合其他老师和校史资料的研究成果,对歌词进行简明扼要的注解,生僻字加上拼音,形成歌词的注释,附在校歌DVD的封套内(见附件一),细读之下,读者会比较容易从中了解到校歌的深刻含义。

要从诸多照片中挑选出有各方面代表意义的精品,实属不易。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相当于要对学校的历史人物和广博内涵进行选择和排序,这对我们这个小组来说难度极高。后来我们根据歌词的内容,精选一些人文泰斗、科技巨星、建筑大师、历史重要人物等,采用移动电影胶片的形式比喻时光流逝,星光璀璨,收到较好的效果。除了公众经常耳闻的大师,我们还精选了几个少有人知道是清华校友的历史人物,如土木工程系毕业的孙立人,其中就暗含着清华校友为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和祖国统一的主题在内。

校歌虽然有三段,但时长还是较短,为了丰富内容,贺臻和祝志荣校友都提出增加一点前奏。经过认真考虑,我们采用一段专业动画制作,迅速回放了学校从1911年成立到2011年这一百周年过程中,学校建筑物、校园面貌的迅速变化,从黑白到彩色,给人一种时空穿越的沧桑感,反应甚好。

由谁来唱校歌呢?大腕明星不少,也有不少校友有演唱天赋,积极请缨。我们思虑再三,沿袭校歌经典的风格,选用学校学生艺术团合唱队来演唱。如此一来,在刚刚忙碌完2010年广州亚运会之后,11月下旬,我们飞到北京,随同学校合唱队来到当时北京军区的战士歌舞团,整整录制了一个下午。当时外面已经寒冬凌冽,在录制大厅里,学生们唱了一遍又一遍,指导老师冯元元和合唱指挥郭婷婷老师最后才满意。而同学们的报酬呢?一袋面包和香蕉组合的加餐而已!同学们说,校歌以前也唱过,但像这样正式认真录制的还是第一次。这让我们的策划和努力更有成就感!

在2011年3月,校庆前夕,广州校友会筹划牵头举行华南片区庆祝母校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时任省长黄华华和学校党委书记胡和平老师出席,当时的云浮市委书记、现任住建部部长王蒙徽校友,现任广州市副市长王东校友也正式参加。活动开始之前,会场滚动播放我们制作的校歌DVD,校友们身穿紫荆花色纪念外套。活动开始,全体起立齐唱校歌,场景壮观,气势如虹,效果上佳。

当时,校歌还是老校歌,学校一直没有明确是正式的校歌。据说是老校歌诞生以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批咏唱母校的歌曲。“文革”结束复校后,学校艺术部门还搞过新校歌的征集活动,但至今尚无一首歌曲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可以作为清华大学的校歌。相比之下,老校歌历经九十多个寒暑,仍然保持着摄人心魄的魅力。我当时向前来参加华南片区庆祝活动的学校原党委书记胡和平老师建议,老校歌的词曲俱佳,应确定为校歌,百年校庆需要有正式的校歌。但是直到我们在2011年4月初批量印制前,学校仍未明确,我们只好加上老校歌的字样。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百年校庆大会之前,播放的是这支歌曲,但仍然称之为老校歌,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后来在2012年第二版制作之前,我们收到校友总会的通知,学校已正式确定其为校歌,我们才去掉了“老”字。这以后,每次在校友会活动之前,我们都会先唱校歌,我几次带队领唱,虽然五音不全,但乐此不彼。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校歌歌词的理解逐步加深,从原来的很有兴趣变成十分喜爱,我觉得校歌包含了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为核心的清华精神。有不少人觉得三段歌词比较长,记不住,其实按照校训可以这样理解记忆:第一段的主题是“自强不息”:清华学生和校友个人要自强不息,母校要荟萃东西文化,国家要繁荣昌盛,天下要大同,都要靠行健不息;第二段的主题是“载物”:要“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把探求真理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要“肴核仁义,闻道日肥”,把学习全世界的优秀文化比作美好的精神享受;第三段的主题是“厚德”:“器识为先,文艺其从”,为学之人先要修身养性,其次才是学习知识技能。而且“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学校则要做到把古今中西的学问融会贯通并宣扬远播,做到“同仁一视,泱泱大风”……自我成就感和家国天下,尽在囊中。我认为,校歌蕴藏的清华精神不仅仅是对在校的清华师生合用,对毕业后工作在各条战线的校友们,同样可以奉为人生修业的宝典。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还有一种解读。有人认为《周易》的“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指君子要用自己天赋最强的部分不停的去运行去做。好比一位盲人,他的听力与触摸力就有超凡的表现,那就是天赋于他的强大部分。清华是教育机构,校训强调的就是教育的实质。也就是说,当时梁启超先生之所以用此句,是因为他深谙教育的实质——发挥个人之长处,也就是激励自己最强的部分,人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这也是教育人的根本之道。纵观清华历史上的伟人个个都是如此!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完整的意思是:君子用积累深厚的宇宙运行之德行,也即真理,去传播、承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一句道出了清华的使命与方法,就是追求宇宙真理,用真理构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在相当长时间里,《周易》原文的那个“以”字给忽略了。作为清华学子,经历走出校园后的再学习、多历练,才真正理解先辈的智慧与远见。

短短的三段歌词,言简意赅却又有如此丰富的内涵,皆因为汪鸾翔先生有深厚的国学功底。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校歌歌词其实还是押韵的,第一段歌词末尾的“苍、茫、央、堂、光、方、强”的拼音都是同一韵母;第二段歌词末尾的“史、巍、理、微、归、义、肥、违、辉”押韵;第三段歌词末尾的“从、东、功、风、钟、忠、穷”也是同韵。作诗填词的人都知道,要做到歌词的文采斐然、内涵丰富、音韵合律兼备,实非易事,而母校的歌词正是典范。仔细研读,认真学唱,个中真味,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母校校歌的歌词是用文言文写成,堪称国学之绝唱。而此歌的曲调也极具特色,稳重坚定,神圣庄严,类似西方教堂唱诗班的音律,与母校的历史及特色存在内在的联系,中西合璧,天人合一。作曲者张慧珍女士是当时学校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先生的夫人,原歌谱作曲者栏目上注的是“何林—夫人”,很容易误解为是何林一先生的夫人,这既不符合今天的语言习惯,又显得过于迂腐,故改之并特地说明。

校歌碟的封面设计也让我们费心思量。为了节约成本,我们采用小制作方式,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动手做。母校让我和很多校友印象最深的是二校门和校花紫荆花。二校门其实是清华大学最早的主校门,门额上刻有晚清军机大臣那桐1911年题写的“清华园”大字,早已成为清华的鲜明象征。清华校花紫荆花是传统的北方紫荆,灌木或小乔木,是整个花枝开满玫瑰色小花、有甜甜花香的满条红,与大家所熟悉的香港区花紫荆花(洋紫荆)不是同一种花。在中国古代,紫荆常被用来比拟亲情,象征兄弟和睦、家业兴旺。所以,我们在封面选用二校门照片代表母校悠久的历史,用紫荆花寓意母校如春风拂面,洋溢着勃勃的生机。

1924年清华大学老校歌得到学校采纳,时年3月20日,在大礼堂举行的全校大会上首次正式合唱,并最终沿用至今。2011年我们首次将其制作成精美的DVD,供全球校友学唱。不少校友知道校歌而不熟悉,有些校友甚至不知道、没有唱过,这个校歌DVD有助于他们抒发对母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2012年学校正式确定为校歌,我们又修改补充制作了第二版。

文章千古事,爱心天地知。虽然我做了这件喜欢做的事情,也许对校歌的传唱和清华精神的宣扬有些益处,但其实我是喜欢音乐但不懂音乐,甚至不会识谱,为此当时我还请教过会弹钢琴的儿子,本文也经夫人修正过。但是这些年来,清华校歌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在顺境时更上一层楼,也激励着我在逆境时不屈不挠,重新站起来,努力做到人生不仅是赢在起点,还一定要赢在转折点!

(2017年11月7日)

附件一:

清华大学校歌歌词注释

1923年,清华公开征集校歌,国文和哲学教师汪鸾翔先生作词、学校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先生的夫人张慧珍谱曲、赵元任氏编合唱的佳作经评审入选。歌词用文言文写成,引经据典,气势宏伟,涵义深刻,隽永流传。但因其中有些典故较为晦涩,很多师生和校友“歌焉而不审其义,唱焉而不究其旨”。现依据汪老撰写的《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清华周刊》1925年10月,总第353期),结合校史馆的各种资料,将歌词简要释义如下:

第一段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既道出清华园地处西山与东海之间,又寓意学校承担着融汇东西文化的历史使命。岿(kuī):峻拔挺立的样子。东西文化,荟萃一堂。汪先生称其“为本校所有之实质”,是本校歌中的核心元素,凸显了清华文化“会通”之特色。大同爰跻,祖国以光。爰(yuán):从;跻(jī):达到,亦有飞越之意。指清华学子的理想是实现天下大同,使祖国繁荣昌盛。大同:语出《礼记•礼运》,是儒家学派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shēn),众多。春风化雨乐未央。引用孔孟教学的典故,指师生教学相长,其乐融融。未央:没有边际。行健不息须自强。《清华学堂章程》明确“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出生于广东新会的中国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先生1914年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引用《周易•象传》上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学生,意为:君子应效仿天道运行的必然性,努力奋斗,永不停息;君子应效仿大地的博大厚实,承载万物。此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成为校训。

第二段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 《新唐书•杨绾传》:“独处一室,左右图史。”图:河图洛书,指代经部;史:史部。左图右史,比喻藏书的珍贵。邺架:即邺侯之架。唐朝李泌,家富藏书,曾封邺州侯。后人用邺架称赞别人藏书多,校歌用此赞颂我校藏书之丰富。致知穷理,学古探微。致知、穷理都是古代认识论的术语,常与“格物”连用,都是探索事务内在本质的意思。指清华学子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前人的文化遗产,探索世界的奥秘。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新旧:今古。东西融汇、古今贯通是清华传统的治学理念。与前两句呼应,道出清华博采众家之长、熔炼于一炉之博大治学胸怀与方略。肴核仁义,闻道日肥。肴(yáo):鱼肉类荤菜;核:水果;肴核;美餐。闻道:认识事物的真谛。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把探求真理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意指把学习全世界的优秀文化看作美好的精神享受,使我们的学养越来越丰富,道德境界日益提升。服膺守善心无违。服:铭记;膺(yīng):胸,心间。《礼记•中庸》:“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海能卑下众水归。魏人曹植《当欲游南山行》曰,“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指深广的东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正由于其地势低下。校歌以此句勉励清华学子谦逊治学,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学问笃实生光辉。《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故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苦学笃行必定有收获。

第三段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形而下者谓之器,指有型之物体。识:知也,心彻为知,指心性。文:文字,指训诂之学,文章工夫。艺: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新唐书•裴行俭传》:“士之至远,先器识,后文艺”,指为学之人先要修身养性,其次才是学习知识技能。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穆叔与范宣子讨论何为“死而不朽”,穆叔认为,显赫的家世非不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清华学子要敞开胸怀,广泛吸收东西方优秀文化,超越前人学识,对人类文明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孰绍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绍介:推出;是:此。谁能把古今中西的学问融会贯通并宣扬远播?是我校,对东西文化中各种学派一视同仁,彰显了清华宽松、民主的学术环境和博大的襟怀。水木清华众秀钟。秀:杰出人才;钟:聚集。我校齐备的学科、良好的校风、优越的学习环境、民主的学习氛围、优秀的传统,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学子,聚集了大批的杰出人物。万悃如一矢以忠。悃(kǔn):诚挚;矢以忠:不变的忠诚。万千清华学子和校友对清华的热爱与忠心始终如一。赫赫吾校名无穷。清华师生、校友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创新、创业等方面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使学校名扬四方。

歌曲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只有极少数作品能经久传唱。汪老、张慧珍女士所作校歌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经过九十多个春秋,历久弥新,至今精神粲粲,文采斐然,仍然保持着摄人心魄的魅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