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友叶力:我的清华情结
2018-04-24 16:45:00 来源:清华大学

作者:叶力(93级建筑)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间离开清华已经二十年了。1993年秋天,我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清华正式结缘并结下了深厚的情结:温馨浓郁,历久弥新,日益醇厚。清华这位曾经教我育我并不断激励我前进的良师益友,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牵挂。

我的清华情结,最早可以追溯到我的小学时期。上小学二年级时,一次放学回家,和父亲聊天,父亲提到了清华大学。他说:“清华大学是我国最好的大学,你将来要是能考上清华大学,那就行(成功)了。”我当时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架势:“那有什么?!只要我认真学习不就行(可以)了吗?!”那样向父亲表白之后,我也就初识了清华,对清华有了单恋情结:清华最好,我要考清华。事实上我也那样去做了。经过刻苦努力,最终如愿以偿,开始与清华相识相知。清华宛若一位慈祥的母亲、一位亲密的朋友、一位可敬的长者,始终如一地关心、陪伴并激励着我克服困难,不断进步。

刚进入清华时,由于来自偏远的农村,家里经济条件较差,我在生活上很拮据,是清华主动关心并帮助了我。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主动帮我申请了助学贷款和特困生补贴,班主任为我张罗了自行车和学习用品,班长帮我减免班费并在日常生活上给予帮助,其他同学也都纷纷向我伸出了友爱之手。关爱无微不至,让我得以愉快地生活,安心地学习。这些点点滴滴,使我终生难忘,永怀感激。

在清华学习的五年,是和同学们相处融洽、生活愉悦的五年,大家在各个方面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入学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由互不了解到融为一体,整个过程是那样的自然和亲切。记得入学当年国庆节的某一天,班主任组织全班同学去圆明园参观游玩,大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那情那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暖暖的,倍感亲切。在清华的第一个新年,班级同学欢聚一堂,共庆元旦。作为班级的文娱委员,我和班委一道共同策划并组织了迎新年联欢会。联欢会后大家一同包饺子,共迎新年。有趣的是,很多同学当时都会包饺子而不会擀饺子皮儿。我给大家现场示范,几位同学很快学会了擀皮儿。大家一起劳动,共同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高兴自不必说,惬意和成就感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现在想起,温馨亲切,恍如昨日,令人不胜神往。

清华五年的学习与生活,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素养。当时为我们授业解惑的诸位先生都是那样的学识渊博、可亲可敬。他们无论为学为人,均为吾辈楷模。在诸位先生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之下,我获益良多,终生受益。在学习上,同学们之间也相互激励、互相帮助。记得大家经常在专教画图,研究问题。有时会因为一个问题有分歧而引起争论,经常争论得面红耳赤。这种为追求是非对错而一丝不苟的精神十分可贵。大四上学期,我开始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参加业务实践活动,先后参与了呼家楼改造设计、住总大厦工程设计、清华小营住宅区规划与设计、山西省阳泉市城市1998-2020年总体规划(毕业设计)等实际工程设计工作。从现场踏勘与调研到方案设计与修改,理论联系实际,学到了很多实践经验,为日后参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除了认真学习之外,我还积极参加清华为同学们提供的社团与社会实践活动。入学后,源于对音乐的喜爱,我报名考入了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民乐队。在民乐队的五年,是我与音乐艺术亲密接触的五年,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生活,提高了素养。音乐与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大学期间,我还在院团委任学生自律委员会委员,为清华大学学生治安队队员,清华大学学生马克思理论与研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学生健美与健美操协会会员。同时积极参加清华为学生安排的勤工俭学等活动,既服务了师生,又补贴了部分学习与生活费用。这些社团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阅历、增强了能力,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有益的、深远的影响。

清华给我如此之厚爱,作为一名学生,在校期间我所能给予清华的,除了对清华满怀感激热爱之情、认真提高自身修养之外,为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设计了团徽和标志,算是我对清华的一点微小回报。1998年我为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设计的团徽和标志方案荣获设计竞赛一等奖。出于对团徽制作工艺上的简洁及标志印刷的方便等考虑,竞赛组委会在征求了我的意见后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并予以采纳(如图所示)。那时,为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设计团徽和标志对于我来说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尽管当时毕业设计任务很繁重,我还是抽出时间,郑重其事地研究了清华风物等相关资料,进行了认真地构思,共向竞赛组委会提交了十个方案构思,并分别给予设计说明(详见附录)。中选方案以清华大学校色为主要设计色彩,以紫色为徽章底色,以清华大学标志物警世钟为背景,前景为色彩绚丽的繁体“艺”字,寓意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活和绚烂瑰丽的发展前景。

清华五年的学习与生活,成就了我与清华的浓厚情结。这一情结在我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继续不断地温暖我、鼓励我、督促我勤勉不辍,不断完善并超越自我。清华给予了我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精神,这是一笔最可宝贵的财富,伴随着我走进社会,融入工作。我时刻提醒自己身为清华人,要做优秀的清华人。

1998年8月我到鞍山市建委规划审批处参加工作。按照组织上的安排,我先后在鞍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鞍山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鞍山市建委综合协调处等单位和部门作为主要工程设计人或合作设计人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实际工程技术设计实践工作。参与的实际工程设计有鞍山市烈士山公园改造规划、鞍山市人民公园规划设计、鞍山市后峪住宅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鞍山市殡仪服务中心规划及改造、鞍山市1999年城市亮化工程设计与管理、鞍山市达道湾彩虹门工程设计与施工指导,等等。其中鞍山市人民公园规划设计(与他人合作)荣获中国城市规划协会颁发的2001年度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三等奖,鞍山市后峪住宅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荣获投标竞赛一等奖。在做工程设计等技术工作时,我踏实勤勉,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提升了专业素养,学到了更多的实践与管理经验。

我自1998年8月起在鞍山市建委(现为鞍山市规划局)规划审批处先后任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主要负责协调、指导、审批鞍山市的具体建设项目;自2010年11月起任鞍山市规划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主要负责组织并审查鞍山市具体建设项目的规划条件核实(规划验收)工作;自2012年3月起任盘锦市规划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兼辽东湾新区分局局长(系参加全国公选调任),全面负责辽东湾新区的规划管理工作;自2014年9月起至今任盘锦市规划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主要负责盘锦市的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等工作。作为一名技术管理人员,在做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时,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力争把市民、建设单位、设计人员与管理部门的效益结合到最佳状态,努力为人民更好地服务、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绘制出最美的蓝图。曾获得辽宁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五五”普法工作先进个人、鞍山市2011年依法行政先进个人等荣誉。

当年毕业离开清华的时候,我心有不舍,落寞伤感了很长时间。离开清华的日子里,我时常惦念着清华,时常在梦里回到清华,就像一位游子思念着母亲。时间越久,思念之情越浓烈,以至于我每次到北京,只要有可能,都要住到清华园或清华园附近,或者抽时间去清华园,在那里徜徉,去探访、感受清华的气息,以慰藉思念之情。我甚至在寻找与清华再次牵手的机会。2001年2月,我终于得偿所愿,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进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学习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能够再一次接受清华的熏陶,我感到无比的高兴与自豪。虽然攻取学位的道路崎岖坎坷,我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先后通过了清华的16门研究生必修课程考试、全国研究生英语考试、全国研究生工商管理专业水平考试、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考试,通过了比在校研究生严格得多的学位论文审查与答辩,最终于2006年7月获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管理学硕士学位。

清华教我育我的感恩情结始终萦绕在我的心中,让我总想着去回报清华、回报社会,把母校对我的恩情和影响扩散开去,让更多的人去感受,让更多的人受益。这也是我于2006年2月起至2012年1月(因即将到盘锦工作而辞去高校兼职)接受辽宁科技大学盛情邀约在高校兼职授课的主要原因。利用工作之余在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兼职主讲并辅导建筑学专业“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旅馆设计”、“博物馆设计”、“高层综合性办公楼设计”等本科建筑设计课程,每学期至少完成128学时的教学任务。虽然是兼职,并且很辛苦,我也半点不敢马虎:尽我所知、倾心相授、兢兢业业、为人师表。在这方面,只要有机会,我想我会不断地坚持下去,不断地去做得更好。

虽然离开清华已经二十年了,我还是与清华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结。我想,这情结恐怕是一辈子也化不开了。这情结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醇厚,她将终生伴随着我、温暖着我、激励着我,鞭策我不断奋斗,不断前进。□

2018年2月7日完稿于盘锦市辽东湾新区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