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应该怎么进入美国国际教育市场
2017-06-02 12:01:00 来源:腾讯教育

接下来上场的是数学系教授,他用数字分享中国资本进入美国国际教育市场应该怎么玩。有请方厚彬博士。

方厚彬:我特别想跟大家交流,在美国的十几年中间有很多机会接触大陆到美国的投资商和教育学者,我有太多话想与大家说。但是说什么内容我很为难,因为我们知道很多时候你有很多话想说,然后就是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今天讲资本的春天,是因为我们的春天来临了。

我们知道2015年-2017年这三年,每年中国对美国的投资都在攀升,现在已经占美国吸收外国投资的1/3。当然这个我说的投资并不仅仅是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没有这么多。投资最大的是在高科技,其次就是工业,教育的投资只是占到很小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听到一个很小的中资收购美国学校都会上到新闻。这说明教育类的投资不够多,不够大。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张图片,从华尔街日报的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蓝色的代表人数少,红色代表人数比较多。传统中国资本都在西海岸,从温哥华一直到洛杉矶,这里华人聚集很多。在东海岸,五大湖区包括纽约、波士顿、DC,这是华人聚集比较多的地方。这说明中国留学生聚集的地方,就在这几大地区。同时这也是中国资本很集中的地区。我们说很巧合的是20年前是韩国资本的天下,然后10年之后是日本资本的天下,现在中国资本进来是中国的时代,不过我们发现这些亚洲的投资都趋近于上述地区。因为其实90年代日本经济发达的时代,日本的留学生到美国选择的也是红点的区域,韩国也是如此。这中间有一个突出的地方,中国留学生多的地方,是丹佛,一个内陆城市,比较特殊。在留学生集中的地区,我们中国家长对房地产的投资买房就比较热门,紧接着就是资本在其它领域的投资。这说明我们中国人做事的方式,就是有关系的地方,我们更容易投资。传统的区域在西海岸和东海岸的东北角,这些地区现在已经有相当数量的资本进入,包括大陆资本和当地华人资本在教育领域都很有作为。那么相对来说,在美国东南部的佐治亚州就是比较滞后。佐治亚的首府亚特兰大被称之为南方的纽约,这是一个被低估的地方。中美双方很多时候在资本对接上面,都很迷茫,我们的迷茫就不用说了,我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美国同行的迷茫,比如5月份我接待过一些投资的朋友到亚特兰大,他们吃饭时到餐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看看餐馆的人,看看有多少黑人。我们都觉得南方好像黑人很多。这也是一个原因为什么资本进入的都很少。这里的房价和休斯敦没有办法相比,低的很多。更不用说教育的投资很少之类的话了。我们中国资本在亚特兰大地区,包括阿拉巴马州的学校很少。但是事实上,我们看中国留学生其实不少,中国人也不少。其实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佐治亚州是全美第九大经济体,亚特兰大是全美第十大城市,可以说南方没有一个城市可以跟亚特兰大相媲美,包括比较发达的佛罗里达州。我认为中国资本的春天,尤其是中国中小资本的春天,主要就是在东南方向开花。

这个图表示的是所有国际留学生在美国分布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这张图增长情况,红色代表中国留学生,每年有30万-40万的中国留学生到美国留学(课程)。这说明美国的教育对中国人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这意味着肯定有很多教育的投资机会。有一种预见可能不够科学,如果我们的经济不能支撑留学市场的话,我们最多大不了也是降50%(像日本当年一样),即使那样我们认为也有20万的留学生会留下来,就是说即使我们经济不行了,我们也会有很大的数量保留。这其中的机会是很多的,所以我认为我们教育资本是大有前途的。

目前中国教育界对美国教育市场的投资,就像一群人围绕着一个湖,站在那里的人都知道湖里有鱼,但是很多人没有行动,处于混沌的状况。讲到国际教育,我个人认为中美教育就是国际教育,国际教育就是中美教育。北欧的教育是世界上最好的,国民对教育的满意度是最高的。其实每个国家的国民都会抱怨教育不好,但是没有哪一个教育系统可以达到北欧这样的让国民满意的标准。我们知道芬兰的教育是最好的,但是我们很少提到中芬教育,为什么提中英、中欧、中澳教育,而很少提中芬教育?这就是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推测中美才是国际教育的火车头,因为对教育的影响力是以经济为基础,市场为基础,那么我们看见的目前的中美教育其实是被低估的。资本进入美国最先进入的应该是利润最高的领域,所以我看见高科技和工业领域,,都有在美国大力的投资,同时教育投资仍然滞后。这样我们也就能理解中芬教育不是教育投资的热门,因为不是说你教育质量好的就一定会引领国际教育的潮流。目前看来,我个人觉得现在中美教育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因为没有哪一个教育集团可以在中美教育里面一家独大,做到引领行业的地步,因此现在到未来的5年以内都是中国中小资本进军美国的绝佳机会。

那么为什么中美教育不够热?

我有很多投资行业和教育界的朋友,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在投资美国教育的时候有些问题没有处理好。这是阻碍中美教育交流的绊脚石之一。如果决定收购一所学校,我们应该思考到底是谁在收购,你想做什么样的教育,是美国的教育还是中国的教育。很多的投资商在投资实体学校以后考虑的是在中国招留学生到美国,其实这是很短期的行为。我在佛罗里达接触过一所学校,它们有50名中国的留学生,其实学校很大,可以承受1500名学生。但家长不愿意送孩子过去,因为这50个学生都在里面,学校有专门的房子给他们住,每天过的还是中国式的日子,语言的交流也是这样。所以学生后来转到了亚特兰大南边的学校里,原因之一就是这个学校的中国人比较少。很显然我们的家长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们也觉得没有必要花钱把孩子送到一所有很多中国人的学校里面去。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到底要办怎样的教育?如果我们办的教育,没有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只是把中国和美国的模式机械地结合,这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办学校肯定是追求利润的,但如果你把利润作为目的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利润应该是办学的副产品,你想想看,如果你办的真正的教育,那么你还怕吸引不到学什么?有了学生就会有了利润。我们在定目标时,应该是想办一所什么样的教育奉献给家庭,你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果这点做到了,你的利润肯定会提高。就像如果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把考上名牌大学作为目的,那你就会失去很多其它的发展,比如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你的亲情关系。很多家长会迷惑,如果把其它的定位作为目标,会不会失去考上好大学的机会?我们讲如果你的孩子和你的关系很亲近,教育很得力,它的目标就是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人生,你觉得这样的孩子距离名牌大学还远吗?所以说目的很多时候应该是一个副产品,而不是目标。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学校的后续运营,这也是我遇到最多的问题。中国人的效率很高,在和经纪人看了几所学校后,很快就可以做出决定。他们的效率很惊人,跟美国相比尤其是在南方,这样的效率有时候会让我们的美国合作者跟不上脚步。南方比较保守,但这代表了机会,因为那是还没有被完全开发的地方。在运营上,中国的公司肯定要有自己的理念,按照自己的想法实施。你的管理团队一般会有两种情况:美国的团队或者中美结合的团队。这中间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并不是你有一个翻译,把两边的意识沟通到了就可以执行,这是两码事,我们需要高级人才。这种高级人才应该有两边的教育经验,他可以两边对接融合,而不是机械的执行,更不是说美国同事的很多策略都一点不能改变的去执行,而是要融合两边从而做出执行的决定。这样的人才很重要,因为还有一个面对美国的团队去执行的需要。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收购之前有一个调查研究。举一个例子,你看到一大片土地,一个非常好的建筑并且便宜,于是你就买下来,这是很糟糕的过程。你可能会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因为美国学校很多土地并不值钱,中国的六亩地在我所在的周围农村只要2500美金,所以土地并不贵,你要考虑以后的发展问题。教育要通盘的考虑,一所学校里全部是中国人或者很多的中国人这都是行不通的,你必须得有吸引本地美国人的地方来吸收一定数目的美国人参加你的学校。目前来看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每次提到中美教育时,最多的就是引入美国的理念和资源,我们还需要提一句话:一定要本土化。大家现在到美国也要记住一点,你也必须得本土化,不是中国化而是美国化,要与当地融为一体。这就是为什么要考虑市场的原因,学校要与当地建立紧密关系,要立足于美国生源,在美国要有立足之点。当然中国的市场是我们首要考虑的,比如怎样招生和保有客户,要知道他们的需求,从而提供相应的服务,但是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要考虑一定比例的美国学生从而吸引更多的美国学生,让我们的中国学生有留学的感觉,而不是不远万里的来上一所中国的学校。办学要持续性,收购一所学校以后应该有长短期的计划,因为我们总是要盈利。我有时也搞不懂我们中国人自己,比如一位老板以私人的名义花几千万美金买了一所学校,学校运营三年总人数不超过50人,而且学校在非常大的城市,但是貌似他们就让这样的事情发生着。当然我们知道这个学校没有相应的管理团队,他的校长很有名,是在美国长大的中国人,但是我感觉他对中国的市场理解的不是很透彻。我觉得有长短期的策略有很多好处,短期的策略就是可以尽快有营收,对支出有帮助。长期的策略一定要有专业的团队来打造,要慢慢地搜索建立团队资源,优势互补,制定适合本校的运营策略。收购学校的时候,很多投资者会有误区,认为学校建好了中国人就会去,这样学校就盈利了,其实不是这样的。

美国的幼教资源非常发达,我来自佐治亚州的哥伦布州立大学,我们学校最大的专业是ECE幼教,他们美国人自己的需求也非常大。中国市场其实没有大到那个水平,还没有完全开发。另外就是职业教育在美国很成熟,即使在教育领域我们很多老师也经常参加一些培训,而且培训都是持续化的。你只要工作就会有很多培训的机会。这也成为我们收购学校时所考虑的能增加学校经营方向的思路,就是提供职业化的学校作为投资的方向。

除此之外还有软的理念也可以引进到中国,包括教材和教师的团队,可以作为对中国教师培训的补充。中国现在有六七百所国际学校,我自己在国内的国际私立学校也工作过很多年。中国很多私立学校,其实每一所私立学校都要有一个口号:我们要教育具有国际视野的下一代接班人。六七百所国际学校有几十万的教师,有多少具有国际视野?如果我们的老师都没有国际视野,我们凭什么要求他们把我们的学生教育成有国际视野的人?以此引进国外的理念和课程来培训我们的国际教师是有一定必要的。引进来的教育理念要有先进性,合理性和本土化。本土化就是结合你的生源和客户需求,先进性不是哪天推开门以后院子里有一个非常先进的教育体系,不是说有高级的人才闭着眼提出一个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是符合我们市场需求的,就是要本土化的理念。先进性的教育理念是不断完善和摸索的,不要觉得我们这个理念不够先进就放弃,我们可以带着这样的理念慢慢地创造完善。

我在美国收购的学校,价格从一百万美金到二千万美金都有,所以现在是中小资本的春天。我给大家看一个例子,这是我一百万美金收购的一所学校,它有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建筑,有六百亩左右的土地。在中国办校低于一亿都不好意思称之为国际学校,所以进军美国投资教育,其实资本在投资上是占很小的部分。在收购完以后我们要展示自己的软实力,包括国际教师培训、国际教材的引进和先进的管理。另外就是我们一直都在说的校园文化,不是所有的国际学校都强调这点,但我认为还没有做的很深入,因为校园文化很多时候都是外在的表现。校园文化缺一环,校园文化的培训和输入还有很多路要走。我在考虑在美国完全可以联合几所国际学校做游学社区,然后你不必只做夏令营,每一个学期都可以做一段时间。虽然义务教育阶段不能营利,但是游学项目是可以营利的,因为费用并不算在自己国内学校,这是输出到国外的学校。很多时候学校把学生招进来,培养几年毕业结束,其实只看几年而已,我觉得一个人的学习不能停,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有需要跟进服务。国内招进来培养他到毕业或者送出国外,这是其中的一站,我们应该推动终身制的学习和服务。

对于学校的融合和教育的方式,以及管理模式的创新,我起了一个名字是犁耙理论。美国人适合把土地翻过来,像大的农耕拖拉机一样,开出来是非常大的地块。美国人有很多的土地,增加产量的方式就是再开发新的土地,而不是把之大块的土地敲碎,施行中国式的精耕细作。所以我认为管理上做中美结合,既有美国的团队,又有中国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融合,需要研究考虑和沟通以及与美国团队合而为一。如果我们有中国人的细心,可以把很大的土块敲碎,相同的面积上就会有更多的产出。买学校是最简单的一步,我们还需要全盘的计划。

感谢吴越创建这个平台,几年前我就渴望有这样的平台,可以大家分享碰撞。2-5月份每个月都有国内的教育界和投资人到我的学校参观。同时我也发现美国人也很迷糊,需要我们来做中美的构架桥梁。中国资本还可以考虑在美国做教育投资管理公司。投资人应该主动自信一点,不需要担心语言和文化,我们需要做的是自己。我们要有专业的态度和开放的精神,不要觉得只有现有的模式才能做,需要有开创精神。我为德州的国际学校感到骄傲,希望他们越走越远,也希望中国资本更快地更多的进入美国市场。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