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春潮涌——发扬红安精神不胜不休打造红安“三城三区”升级版
2017-02-08 11:06:07 来源:汉网
  汉网消息(通讯员雷喜红 毛红平)
 
  潮涌红土,跨越发展气势如虹。
 
  初春的红安大地,建设热浪涌,如橼的塔吊挥动巨臂、大型挖掘机往来穿梭,林立的脚手架,遍布城乡的建设工地,建设者正在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美好的明天和未来。
 
  县城,一河两岸绽放新姿;新型产业园千亿园区,二月开工月活动中,100余家开工企业在述说着建设新平台催生的传奇和魅力;乡村,一座座干净整洁仿古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仿佛走进童话古村,让人留连忘返……
 
  2016年来,该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提速、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构建了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喜人局面,形成了激情奋进、共促跨越的强大气场。
 
  去年,全县GDP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4.2%,税收占比68%。
 
  发展好戏连台,成绩捷报频传。2016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亿元,增长23.5%,被评为全省旅游强县、全省旅游扶贫突出贡献县。
 
  破坚冰  新型工业开新局
 
  新春时节,红安县新型产业园,又一批企业纷纷开工生产。
 
  在新型产业园的品上家居,一批批家具正在装车源源不断向外地销售,据了解这还是在完成去年的订单任务,今年二月份订单不断,公司产销两旺。
 
  同样作为家具企业的千川木门经过多年发展,与恒大、中海、万科、中南等大型地产公司形成深度合作,成为其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今年的元月份,千川木门订单量比去年增长了40%。
 
  老企业不断壮大,新企业迅猛发展。去年6月刚刚投产的湖北璞华家具有限公司是该县通过以商招商、集群招商的方法,引进的园中园企业。
 
  万佳宏铝业于2014年10月投产,几年来,该企业把经济下行当做“弯道超越”的最佳时机,根据市场需求,引进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水平,其产品很快获得了市场认可。
 
  万佳宏铝业董事长助理余敏说:“公司目前拥有国内先进的挤压生产线和喷涂线路,挤压生产线19条。其中拥有湖北省最大的的挤压生产机,就是2500吨挤压机。今年元月份以来,整个市场看好,产销量很好,然后我们的主打品牌“星登”已经在湖北、湖南、安徽和河南收到了市场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园区武汉格雷斯电气董事长田洋说:“ 2016年,我们公司的总产值超过1个亿。并且我们也参与到政府的扶贫工作,具体落实到户有100贫困户。”
 
  据悉,全县规模企业达149家,其中新型产业园规上工业企业户数就达到了85家。
 
  一批企业的建成投产,见证了该县“产城融合、园城同建,工业主导,三产协调,集群发展,多业支撑”科学决策的点金术。
 
  瞄准武麻高速拉近红安与武汉直线距离,区位交通优势显现的机遇,2010年12月16日,红安县先人一着,不等不靠,宣布新型产业园在南部的觅儿寺镇正式动工。
 
  以“强工兴城、强农兴文”为目标,以“产城融合、园城同建”为发展理念,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六年来,产业园立足长远发展,着眼生态环保,顺应落户企业需要,规划控制面积从最初的3平方公里到18平方公里,再到36平方公里,2017年要建40平方公里,最终拓展到126平方公里。新增厂房面积500万平方米,是建国后红安前60年厂房面积总和的10倍。
 
  余学武在三级干部大会上斩钉截铁地说,要按照‘产城融合、园城同建、适度扩规、重在质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实施‘满园行动’,基本建成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税收突破4亿元,新增进规、入限企业30家以上,新增亿元企业10家以上,打造一批5亿元以上的重点企业。
 
  “重大项目和投资既是重要的发展工程,也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撑。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认识,以大气场,大力度抓好项目开工工作,筑牢转型跨越项目支柱,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委常委、红安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余学武在1月23日主持召开项目开工月工作部署会上强调。
 
  2016年,全年在建项目201个,9个“双百”在建项目投资完成年度计划的112%。招商引资项目116个,新投产项目72个,新开工项目80个,到位资金108.5亿元。南部工业新城基本建成38平方公里,落户企业417家,投产197家,实现税收2.82亿元,同比增长49.6%。
 
  “打造三城三区升级版,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抓落实。”余学武在全县三级干部会上发出了总动员令。该县提出了2017年的奋斗目标:GDP增长8.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左右;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破难题  现代农业谱华章
 
  金灿灿的油菜花开,一般都等要到三四月份,可是在红安永佳河镇优嘉农业的葡萄园里, 1500多亩的葡萄园里,现在已经是一片金黄,满园花香,这是2月4日记者在红安优嘉农业园区看到的场景。
 
  优嘉现代农业产业园总经理周玲铭说:“这个不是油菜,这是红菜薹,红菜薹长成这个样子还能吃,这个红菜薹不是用来吃的。”
 
  周玲铭告诉记者,葡萄园里套种的新品种红菜薹,由于施用农家肥,不打农药,生吃清甜可口,炒熟了吃,也没有常规红菜薹特有的苦味。
 
  原来,葡萄园里套种的红菜薹不是普通的红菜薹,而是由华中农业大学蔬菜专家徐跃进教授,实验推广的一个新品种,这个新品种集合了湖北洪山菜薹和四川油菜的优良特性。去年六七月份的暴雨洪灾,淹没了优嘉现代农业产业园的2000多亩土地,根据徐跃进教授的建议,产业园在葡萄园里试种了500亩的红菜薹,没想到红菜薹的长势和产量都不错。
 
  永佳河镇程大村9组村民张喜凤说:“我们摘红菜薹一天摘两百斤,我们交给公司是7毛钱一斤 一天能挣一百多块钱。”
 
  葡萄园里套种红菜薹,前期可以收获上市卖钱,后期作为改良土壤的绿肥,旋耕入土,培肥土壤地力,可谓是“一种双收”。据了解,500亩的红菜薹全部旋耕入土,相当于施用有机肥20多吨。春节期间,优嘉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卖出红菜薹30多万元。
 
  成立于2013年8月的红安华缘种植专业合作社(华缘农场),地处第一将军县红安县高桥镇,是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新春时节,气温逐渐回升,雨水充沛,高桥镇红安华缘农业园塑料大棚里有机草莓结出了头茬果实,红通通的草莓点缀在绿叶之间,惹人喜爱,每天采摘的新鲜草莓都被抢购一空。
 
  华缘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杨梅种植与休闲农业为主导,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休闲观光的游客流连忘返,品味“田间—舌尖—心间”的快乐生活,华缘花海已成为红安县现代生态农业一张亮丽名片。
 
  近年来,红安县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示范引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助推全县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七里坪镇柳林河畔的周家墩生态农业观光园,已建成苗木花卉、绿色养殖、生态采摘、农耕体验、垂钓体验和休闲娱乐六大功能区,实现了由种养农业向休闲观光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延伸,年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2016年接待游客17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02.5亿元。
 
  与周家墩生态农业观光园“家庭农场型”相比,高桥镇的中国红安葡萄谷则属于“企业科技集群型”。总规划面积达2万亩,现有“华缘农业”、“青鹏苑”、“乡里人”等9家落户企业,已种植葡萄1500亩,花卉苗木1000亩,杨梅300亩,荷花200亩。
 
  县长田胜辉介绍,通过筑巢引凤,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红安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科技引领、合作共建、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新路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如雨后春笋,流转土地面积33万亩,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120个,其中千亩以上59个,市级核心示范园5个,被省改革办发文推广,被市领导誉为“可复制的代表作”。新增农业经营主体212家。省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8家。成功创建全省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全省油料生产示范县。在全国率先推出“服务三农‘E农管家’”新型电商平台。积极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华缘农场、牛顿小镇等60个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建设。2016年,全县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个,新增“三品一标”产品12个。
 
  曾经土生土长,毫不起眼的红安高山有机茶,以其无公害,口感好,过去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十年来,该县精心打磨,细心培育,靠文化、品牌和质量,一步步抢占了市场先机,成为大别山地区的名优茶,并掷地有声地向“亿元产业”发起了冲刺。2016年12月30日,红安县林业局、红安县老君眉茶场在武汉市举行首届茗宿老君眉江城会开幕式暨红安县老君眉茶文化产业园新闻发布会,也是首次将老君眉茶六大系列产品集中推介江城。
 
  破难关 精准脱贫奔小康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村村有烈士……这个培育了223位共和国高级军事将领的中国“第一将军县”,革命年代里,14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从1923年建立党组织到1949年解放,27年间,红旗不倒,书写了一部壮烈的革命传奇。
 
  如今,在这片昔日的革命圣地上,老区人民坚守“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抓改革、谋发展,连续两年跻身全省“五快县市”,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称号,谱写了一部脱贫致富的新传奇。
 
  红安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国老区建设试点县,全县贫困程度深、面积大、人口多,扶贫是当前的工作重心。
 
  “以贫困不除愧对先烈、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历史使命感,用红安精神抓发展、战斗精神抓扶贫、钉钉子精神抓落实。”2月3日,春节后第一天上班时,余学武在全县干部大会上掷地有声。
 
  2月4日,在红安县城关镇李忠恕村,村民们正在新建的蔬菜基地除草,县农技人员现场传授田间管理知识。
 
  “我们贫困户自建大棚或者和合作社合建大棚,每亩能够享受5000元补贴,不用再为没有启动资金发愁啦!”一位村民说。
 
  目前,红安正在着力通过“菜篮子”工程带活“菜园子”,将蔬菜基地建设与精准扶贫结合,乡、村与合作社共同帮扶贫困户建蔬菜大棚,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去年以来,该县蔬菜面积达14.8万亩,比去年增加5200亩,蔬菜总量达到16.6万吨,提前完成了今年“菜篮子”工程建设目标。
 
  红安探索“政府+公司+农户+金融+保险”的路子,大力推广产业扶贫,既改善了市场主体基础设施,又增加贫困户收入。在红安县杏花乡红泰羊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可入股分红,实行寄养、自繁自育、合作发展等多种发展模式,一户贫困户年终收入保底3000元,加上贫困户贷款入股分红4000元利息,年收入可达7000元。
 
  红安还打出了精准扶贫组合拳。在教育扶贫上,推行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帮扶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校车免费服务全覆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覆盖,构建了涵盖96个重点贫困村27所学校6697名贫困学生的帮扶责任体系,解决了因学致贫的问题;在健康扶贫上,探索出“四三二一”模式,投入2246万元为贫困户购买医疗救助补充保险,贫困户因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90%,个人因病住院当年自付费用超过5000元部分由政府兜底。
 
  “大别山区、传奇红安;将军故里、脱贫攻坚;教育扶贫、百姓欢心;医疗救助、政府兜底。”如今,这首民谣在红安县脱贫攻坚战中广为传唱。
 
  脱贫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致富。
 
  新春时节,在红安佰昌大学生孵化基地,“90后”大学生张文萍向记者展示了她创办的罐头食品公司的新产品,这些产品通过地面超市、阿里巴巴、微商等渠道,已走出国门,销到了美、日、韩等地,每月销售额在120万元以上。
 
  在这个孵化基地,入驻的创业企业能享受办公用地免费、两年10万元无息贷款等多项利好政策。一年多来,已有52个团队、近400人入驻。
 
  红安人的创业精神更表现在红安经济开发区新兴产业园区的建设上。6年时间,从3平方公里到如今的126平方公里,这个致力于跨越式发展的产业园区已落户项目403家,协议投资额1736亿元。
 
  2016年全县共完成56个重点贫困村出列,实现贫困户9938户、27555人脱贫,精准脱贫工作得到了国务院扶贫督查组高度评价,被省政府肯定为“精准扶贫一面旗”。该县在全县响亮地提出“坚决完成今年40个重点贫困村出列、29243人脱贫任务,确保’县摘帽、村出列、户脱贫’”的口号。
 
  新春时节,该县迅速掀起了脱贫攻坚的“春季攻势”,各级各部门坚持目标倒逼责任、时间倒逼进度、督查倒逼落实,把“1+12”扶贫政策和“1+6”补充政策体系落实到村到户到人。
 
  为了早日脱贫,红安县再次做大“脱贫民生蛋糕”,助推精准脱贫。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郭金城介绍,2017年要整合财政资金5亿元以上,撬动金融及社会资本6亿元以上。突出产业扶贫,建立1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巩固扩大“百企帮百村”成果,落实德青源金鸡产业扶贫计划,推进产业扶贫、金融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开花结果。
 
  风正时济,自当扬帆破浪。新时期里,“第一将军县”的英雄儿女,秉承红色精神,续写传奇,让昔日的革命圣地,成为了今天的发展热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