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欢编纂《汉剧舞台艺术口述史》出版,陈伯华爱吃肥肉养颜
2019-01-28 03:00:20 来源:汉网

《汉剧舞台艺术口述史》

长江日报融媒体1月27日讯(记者周满珍 通讯员何小敏)“在历史上,汉剧是京剧的母亲,是武汉文化积淀最深厚,最靓丽的文化名片。”26日,《汉剧舞台艺术口述史》出版座谈会在武汉会议中心举行,二十余位专家学者、艺术家齐聚一堂,研讨该书出版对汉剧传承发展及彰显城市文化实力的重要意义。

汉剧作为武汉特色剧种,曾出现过多次繁荣时期,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戏曲“大码头”的形成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汉剧艺术得到空前发展,涌现了陈伯华等一批卓有成就的汉剧艺术大师,并对京剧和其它地方剧种产生重要影响。

据悉,《汉剧舞台艺术口述史》立项以来先后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和省学术著作出版资金的支持。武大教授郑传寅认为:“戏曲和名著的经典化,有赖于学者研究,该书填补了汉剧研究的空白,对汉剧的传承发展,彰显武汉的文化实力有重要意义。”

访谈300人次,历时6年完成

《汉剧舞台艺术口述史》一书由著名曲艺艺术家、作家何祚欢主持访谈和编纂,武汉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该书历时六年,把重点放在史料搜集上,对汉剧艺术发展的开拓者、亲历者、见证者的所做、所见、所闻进行了抢救性挖掘、记录和整理,采访300人次之多。讲述者大多数是汉剧圈内的名家,如开篇《土生土长的汉剧导演》,对口述者高秉江导演采访十次,力图以汉剧表演活动为中心,还原汉剧大师的艺术风采,重现汉剧舞台辉煌。 

全书分为三册,贯穿一百余年来汉剧发展的重大事件,讲述了“汉剧泰斗”余洪元、吴天保、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宇宙锋》《红色娘子军》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著名汉剧剧目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长江日报记者发现,这些故事在为弘扬戏曲文化遗产,助力武汉戏曲“大码头”建设上提供了宝贵借鉴之余,也让今日观众得以见到大师的另一面,有时代温度有伉俪情深,笑中带泪。

朱衣戴静予夫妇爱情故事像电影一样唯美

何祚欢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记忆犹新的是采访戏剧评论家、剧作家朱衣的遗孀戴静予。朱衣家世显赫,却热爱艺术,新中国成立时他与武克仁等人接管汉口民众乐园,陈伯华代表剧目《二度梅》也是由他和龚啸岚合作编创而成。戴静予则是一位1922年出生于北京的清朝皇室格格,他们的爱情故事足以拍成一部大电影。

“可能一辈子经历太多动荡,一开始戴静予并不愿意聊太多,在著名艺术家江家华的帮助下,她才愿意打开话匣子,有件事快把我说哭了。”何祚欢语带哽咽,“那是困难时期,朱衣在唐家墩劳动改造,有一天打牙祭,他端着一大碗粉蒸肉特意请假回家,因为车子收班了,他从唐家墩走到大夹街,到家门口就饿倒了……”

汉剧大师“吃”出高颜值

陈伯华弟子、凭借《二度梅》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胡和颜口述实录的《戏是爱心织成的锦》,揭秘了不少陈伯华大师为维持高颜值的保养轶事。“人家说她化妆时一条眉要画三百六十下,虽然有点夸张,但一样的化妆品在她手上一调,出来的颜色就是好看些。”她透露,陈伯华非常注重养生,双手保养得很好,在舞台上手指可以翘得极高,也是每天在温水里“蠕”(武汉方言念“鱼”,使柔软)成的。为在舞台上葆有光彩,陈伯华还很喜欢吃富含胶原蛋白的髈、红烧肉,“她的皮肤那么好,看来吃肥肉有帮助。”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