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瑛70年前在武汉挥出第一拍 “我追求的是阳春白雪和者日众”
2018-11-02 09:32:00 来源:汉网

\

指挥家郑小瑛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实习生袁沁芸 方紫荆 摄

交响乐指挥历来都是男性的天下,女指挥数量极少,优秀者更是凤毛麟角。但郑小瑛是个例外,作为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她曾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更创办了爱乐女乐团、厦门爱乐乐团等多个艺术团体。1日晚,年近九旬的郑小瑛携手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古筝演奏家高雁亮相第七届琴台音乐节,在琴台音乐厅带来“巾帼芬芳馨香盛放”音乐会。为了这场音乐会,郑小瑛提前4天来汉和乐团排练,还和当年的小伙伴见了面:“我当年可是打着大鼓走遍了武汉三镇,指挥生涯的第一拍就是从长江边上开始的!”

70年前,在长江边上挥出第一拍

原武汉爱乐乐团的乐手、86岁的王欣,是郑小瑛当年的伙伴之一。郑小瑛和乐团排练,王欣全程跟着听完。回想起当年,两位老人有着说不完的话。郑小瑛回忆说,当年她偷偷跑出家门投奔解放区,在开封成为中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的文训班成员时,还不到20岁。“我以前住在上海、南京,很少见过北方的锣鼓。庆祝游行的时候,我看到队伍中鼓手们光着膀子敲着大鼓,那种一往无前的气势非常震撼,也很羡慕。那个时候没有女生打锣鼓,我就在文训班的小乐队里悄悄敲起了小锣。有一天要去游行,打大鼓的人没来,我就拿上了鼓槌。”

1948年,文训班改成文工团跟随解放大军南下,郑小瑛和同伴们一起来到武汉,进入武汉艺专(武汉音乐学院前身)。“文工团里有秧歌队、腰鼓队,我们打着大鼓走遍了武汉三镇,唱群众歌曲,还演秧歌剧。那时候好多人都知道,有个女孩子在街上打大鼓。”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郑小瑛忍不住兴奋,“文工团多数同志都不识谱,我小时候学过钢琴,知道点音高、节奏,大家就说你来打拍子吧 ,所以我就在长江边上挥动了第一拍。要追溯我的指挥生涯,就是从武汉开始的。”

1952年,郑小瑛离开武汉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现在回想起来,当年在武汉的生活充满了生气:“那时大家都很年轻,住集体宿舍,夏天晚上热得躺在音乐学院的操场上,吃饭的时候一个小组围在一起。大家到处去找乐器,不管是民乐还是西洋乐器只要能找来都行,组成了一个‘杂拌’乐队,特别努力。”因此,每次来武汉,郑小瑛都会见见当年的同志们,“他们都有一颗单纯的追求进步的心。”

为女性代言,很多事情女性也能做

此次音乐会的主题“巾帼芬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郑小瑛之前组建过的女子乐团。但郑小瑛说,自己并没有刻意强调性别,许多事情最初都是机缘巧合,却让她认识到了女性面临的问题。

郑小瑛回忆,上世纪90年代她去哈佛大学交流,给美国人看她在中央歌剧院的指挥录像,观众都很惊诧:“他们问我,你是怎么战胜那些男人站到指挥台上的?”当地有一位80多岁的女指挥家,郑小瑛去看她,她第一句就问中国有没有歧视女指挥?“我回答说,我是我们国家歌剧院的首席指挥,她目光炯炯地看着我说,你很幸运。当时我不太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后来这位女指挥家去世了,有人给了我一份报纸,上面的文章评价她是一个没有被认识的天才,说如果她是一位男性,她会是世界一流的指挥。这时候,我才理解她说我很幸运的意义。”

郑小瑛透露,她创办的爱乐女室内乐团,最初也不是只面对女性。“当时流行音乐盛行,电视电台播的都是流行音乐,我们就想组建个室内乐团去推广室内乐,这是个没有报酬的公益性活动。结果消息传开,来的都是女音乐家。原来我也认为女性很爱计较,通过这个乐团我也改观了,她们都是这么豁达。”

由此之后,郑小瑛开始注意到女性在职场、生活中面临的“天花板”,更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身边的女性。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她组织了一支女子乐团:“因为我发现,音乐学院没有女孩子学管乐了。我没办法命令女生都去学,只能组建女子乐团,让全国人都看到,女孩子是可以学管乐的,甚至比学钢琴、小提琴更容易。现在20多年过去了,很多职业乐团里面都有女子管乐手,大管、小号、长号都有,我特别高兴。”

年近九旬还在授课,人活着总要做事情

多年来,郑小瑛一直坚持在音乐会前做一些导赏、讲解,并走进高校举办歌剧讲座,被誉为 “郑小瑛模式”。但说起这个话题,老人的回答多少有些无奈:“当年我开始讲解,是因为那时候我们没有音乐教育。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只能从ABC讲起,没有办法深入一点,因为观众的音乐素养进步还是很慢。音乐素养需要从小培养,光靠呼吁收效甚微。我不是理论家,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尽我所知尽我所能去做一些事情。”

尽我所能,不是一句口号。因为看到国内很多合唱指挥不识五线谱,89岁高龄的郑小瑛9月刚刚在厦门工学院开设了指挥法研修班:“按中国人虚岁的说法我就是90了,但人活着总要做事情吧,我没有什么座右铭、人生信条,这一辈子我追求的是阳春白雪、和者日众。我还能干,大家又需要,我干一些又能怎么样呢?哪怕只能培养几个人也很好啊。这也是我在武汉受到的教育影响,急社会之所需,尽自己之所能,只要社会需要,你又会做,那就去做。只要我还在,就不会停下来。”

长江日报记者 王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