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讯(文/李臣)中国武术凝聚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坚实支撑,借助武术运动员所展现的身械合一、形神兼备、已臻化境的文化智慧。中国武术向来肩负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队虽然惨败,但国术运动员以精彩的武术展演,改变了国外民众“中国男人脑后都拖有‘猪尾巴’小发辫;中国女人都是‘三寸金莲’尖尖脚”的刻板印象,赢得了海外民众雷鸣般的掌声和发自内心的赞许。如今在国外,“功夫”是中国武术的特定称谓。依托银幕呈现,中国功夫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进入了国际视野,并为海外受众所追捧,被视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好看兼实用的中国功夫更是频频出现在国际电影中,《功夫熊猫》《黑客帝国》《杀死比尔》等热映影片,体现了好莱坞的“功夫”情结。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文化强国战略相继实施,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文化自信”日益加强。这源自我们悠久丰厚的传统文化积累,源自依托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代表民族精神标识和符号的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力量,如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字文化,蕴含丰富价值意蕴的武术、中医、书法、京剧、手工技艺等口传身授的文化,以及“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的思想文化等等。
中国武术有着惠民利民的价值理念、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武以化人的教化思想等中华文化核心内容,更有特殊的身体文化表达方式,如“学拳以德行为先”所展现的“争斗而有礼让、有劲而不粗野、艺纯熟而不玄浮、情饱满而含蓄内向”的德艺统一的教化气质;武术站桩过程中“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天人合一的身体修行境界追求;技术实践求证中“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刚柔并济、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体用两全”的内外兼修的体悟意识等向上向善的文化精髓。而中国武术“动静互转”的气血调理之功,“身心合一”的修炼之法,“自然而不强为”的运动规律等蕴含阴阳互补哲学思想的武术功法习练理念,以及“以逸待劳”的克敌之法、“点到为止”的御人之术、“拂袖而去”的实力考量等等蕴谋略于身心的境界,也凸显着中华文化的大智慧。
倚重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和博大精深的精神家园,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国武术,面临着新的时代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武术接连被国家作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代表性项目,给予前所未有的全方位支持,使得它在新时代能够全力呈现其“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效能。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着重指出,“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2017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丰富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内涵和领域,打造人文交流国际知名品牌。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力,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正是国家对中国武术给予的充分肯定,使得具有彰显国人尚武精神、锤炼国人精神品质和品德信仰等重要价值的中国武术,在当代有了厚积薄发的突破口。
中国武术的强健和优美是无国界的,它既能够突破语言、民族、地域等方面的局限,又能够通过身体语言进行沟通,且易被受众接受和喜爱。在“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成为时代强音的当下,中国武术更应发挥复合载体效应,实现自身潜能的整体性释放,成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认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