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晨报(记者 王海亮)圆明园垒起文物长城,八万余件虎皮石、石构件、城砖回归故园 一亩园拆迁区域圆明园老砖被“抢救”保护。
罹劫157年终有归期
1860年10月18日,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掠并烧毁。今年,圆明园即将迎来罹劫157周年。
圆明园九州景区,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科副科长张建忠的办公室里,有一座从拆迁民房地基里“刨”回来的黄色琉璃构件,已被确定是圆明园的物件儿。
琉璃构件残破、断裂,满身染满岁月尘霜,大约是一个角兽的一部分。当年,它本来安安静静自得其乐待在大宫门附近一隅,立在某处檐角上,骄傲地俯视皇家气象、西山风光。
大宫门附近的这一个琉璃构件,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又深埋地下多年后,终得回归故园。
有那么一天,皇家园林罹难。之后的百年岁月变迁里,火、木、石、土“四劫”纷至沓来。
覆巢之下,并无完卵,曾经流光溢彩的琉璃件就此坠入尘泥,尘埃扑面,伤痕累累。附近一亩园居住的一个平头老百姓好奇地将它捡了回去,一边往家走,一边也许嘴里还啧啧称赞着“真好看,这是皇帝的物件儿吧”。
但这东西毕竟没实用,也不能当饭吃,捡回去的人便随手搁置在了自家房屋的角落里,充个装饰摆件。
再往后,这家人翻建房子。此时距离捡回来琉璃件已有十多年或者数十年了,岁月流逝,人换了一茬,曾经光鲜的琉璃件满面尘霜,被随意丢弃在院中,和垃圾搁在一处。捡它回来的人的后人,翻建房子深挖地基时,直接将它和院中其他垃圾一起扔到了地基里,夯实后盖新楼。
从此,它再未见过天日。
时光流转到了2017年。圆明园文物回收工作组的王春玉和白建国在一亩园拆迁现场的民房地基里,刨出了这块琉璃件。它被珍重抱在怀里,一路捧回了圆明园。
至此,大宫门附近的这一个琉璃构件,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又深埋地下多年后,终得回归故园。
像大宫门琉璃构件这样,属于圆明园却流散园外的虎皮石、石构件、城砖等建筑构件,近年来通过在周边区域的“抢救性”回收,圆明园已经收回8万余件,在园内南北两处垒起了两道“文物长城”。
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科副科长张建忠的办公室里堆满了碎瓷、砖瓦。
圆明园文物得到哪些保护?
回归流散文物·8万余件
与圆明园周边区域的搬迁腾退同步,圆明园专门成立了文物回收工作组,到目前为止已收回虎皮石、石构件、城砖等文物8万余件,在园内形成了两道壮观的“文物长城”。
考古出土文物·5万余件
圆明园以“遗址”定义公园,对全区域进行考古勘探,现已正式考古发掘西洋楼、如园、紫碧山房、大宫门等遗址,发掘出土文物有地暖瓷砖、葫芦夹、琉璃构件、玉器、青铜器、鎏金象首等5万余件,并将新出土的珍贵文物展示给公众,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保护投入·5000多万元
圆明园对文物保护投入达5000多万元,安装监控探头达1100多个。去年5月,西洋楼区域加装木栈道,减少游人踩踏。去年6月,完成了万方安和遗址清理维护,向游人开放。去年7月,对海晏堂蓄水楼梯形夯土台遗址进行加固保护。今年3月,西洋楼片区运行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对石构件的移位、安全、病害以及游人行为进行监管。
流散砖瓦均应收尽收
圆明园西部的九州景区,游客不如南部的绮春园和东部的长春园多,一眼望去,只有空阔的遗址,芳草萋萋。唯有景点指示牌标注的长春仙馆、山高水长、正大光明,提醒着游客这片废墟上曾有的辉煌。
在紧挨南墙的墙根下,绵延20多米的虎皮石、石构件、城砖等文物,“筑”成了一道壮观的“文物长城”(右图)。“随着圆明园周边区域的搬迁腾退,我们从2015年开始专门成立了文物回收工作组,目前已经从圆明园周边地区收回8万余件文物,一块砖、一方条石、一件柱础就算一件文物。”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科科长陈辉告诉北京晨报记者。
夕阳余晖落在这些饱经沧桑的砖、石、瓦上,令它们更拥有了岁月变迁的沉静。过去的它们光鲜而辉煌,有的铺在御道上,迎接的是帝后的步辇,后来它们又因劫难流散于圆明园周边区域,如今在圆明园文物回收工作组的“抢救性”回收下,终于一一回到故园。游玩路过的游客不知道它们曾经历了什么,只会好奇地问:“这些破破烂烂的砖石,堆在这里是干吗呢?”
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火烧圆明园后,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圆明园都处于无管理状态,无论单位或个人,都可以随意从圆明园拉走“建筑材料”,充作私用。陈辉说,被拉走的这些属于圆明园的砖、石、瓦,从可观赏性和艺术价值的角度看,文物价值比不上诸多世人瞩目的圆明园流散文物。“但是,作为考古遗址公园,圆明园有义务让圆明园文物回归自己原来的家,不管是身在异乡的珍贵流散文物,还是乱世中流散出园的哪怕一砖一瓦,做到‘应收尽收’。因为哪怕是一块没有雕花没有文字的砖石,都凝聚着源于一段凄怆历史的情感价值——它是圆明园的东西。”
全新展示区年内见面
已回归圆明园的流散文物,如今都收藏于何处、通过什么平台进行展览展示?陈辉告诉记者,目前圆明园建有两处库房,其中一处为精品文物库房,明年计划按照首博标准来进行改造,打造为集文物修复、文物拍摄、文物鉴赏和珍品文物收藏于一体的文物库房;另一处库房则专门存放砖石类等大型文物。而游客在园中可以看到的流散文物,除了南北两处“文物长城”外,还有专门的圆明园流散文物展区。
圆明园流散文物展区正在酝酿“升级”和“搬家”。记者获悉,为了更好保护和展示流散文物,圆明园计划选择更合适的天心水面广场进行保护性展示,流散文物搬迁和展示方案最近刚确定,即将进入实施阶段。“我们在流散文物展区有80多件文物,都是自上世纪80、90年代起陆续收回的,有个人捐赠,也有单位捐赠。”陈辉说。比如有从北大最早回归的“柳浪闻莺”坊楣、流杯亭基座,也有从市民个人手中回归的大水法石鱼、西洋石构件,其中不乏文物级别高的精美艺术品。
陈辉说,文物的搬运需要十分慎重,新展览区的设计方案也值得推敲——如何摆放更艺术、更能凸显文物价值,这些都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论证。比如,“柳浪闻莺”坊楣作为二级文物,文物价值较高,拟摆放在显著位置,好让更多游客能关注到、欣赏到文物的魅力。“我们计划为每一件流散文物都制作保护罩,根据体量大小‘量体裁衣’,以保护石刻不受自然侵蚀和人为刻画。”陈辉说。同时还将设计具有美感的展览空间,设计合理的游览路线;并会向游客提供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展示解说。据悉,今年内,圆明园游客就有望能参观全新的流散文物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