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中生溯源汉水 听古老建筑讲光阴的故事
2017-08-09 16:57:51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别鸣 通讯员 马志亮

7天行程1500多公里。近日,北京市有关部门组织的“最强少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8名高中生来鄂,在我省文化遗产专家指导下,从武汉出发,溯源汉水,展开了探源古建筑的考察之旅。

队伍跨越鄂陕两省,途径武汉、襄阳、十堰、安康、汉中5个城市,考察20余个文化节点,往返行程3000余公里。采用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共享遗产研究中心专家直接对话的形式,带队老师针对每个文化节点讲解汉水文化起源发展和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与用材知识,并指导孩子们完成相关汉水文化和古建筑的调研报告。

“一维”到“四维”的认知

“书本上的汉水,只是一条单一维度的线路。”知名古建筑专家丁援博士向学生们介绍,“但当你们走进城市,这些古建筑会带你穿越历史。时间与空间融合,你们所了解的就是四维的空间了。”

丁援博士告诉记者,除了向学生们系统讲解中国古建筑的材料、结构等基本知识,本次考察更重视让学员们理解每座古建筑背后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一路走来,“四维”意识深植于孩子们的脑海,他们用历史的眼光考察古建筑的文化意义,感受到了古建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也提出了保护建议。

从“大汉口”到“小汉口”

专家介绍,从汉口溯汉江而上,“小汉口”不止一个。它们沿汉江而建,因水而兴,都是重要的货运集散码头。“天下十八口,除了汉口是河口”,清光绪年间,老河口拥有码头22座、商铺1200余家,商贸盛极一时,以老河口为代表的“小汉口”,是汉水商业文化留下的重要印记。

走在这些遗迹中,这些北京的高中生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汉水老河口段水势平稳,老河口成为了万里茶道上的重要中转站、“南船北马”的分界点。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京汉铁路行车中断,老河口军事地位陡然提升。自1939年起,老河口作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直至抗战结束。

“至死不渝”与“天人合一”

按传统中国的建筑布局,坐北朝南是“好房子”的基本要求。但在勉县武侯祠,祠堂坐南朝北,钟鼓楼是“东鼓西钟”。这种不合常理的布局有何用意?实际上,这是取意诸葛亮“北定中原,收复汉室”的遗愿,体现了他至死不渝的信念。

在陕南旬阳县,队员们登高俯瞰旬阳县城,呈S形的旬河水,将旬阳县城分割为左右两部分,城市与自然组成了一幅太极八卦图。学员们为先民建城的选址思维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深深折服,也深切地体会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队员们共考察了汉口龙王庙、襄阳古城墙、襄阳山陕会馆、老河口太平街、郧阳大丰仓、旬阳太极城、旬阳古城、吕河古镇、紫阳瓦房店镇会馆建筑群、宁强汉水源头、勉县古阳平关、勉县武侯祠、汉中博物馆等20多个汉水文化节点。在ICOMOS共享遗产研究中心团队专家指导下,他们采取个人选题与分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考察和探讨。

原标题:听古老的建筑讲光阴的故事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