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市场又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2018年第一季度202.18亿元的总票房,不仅比去年同期增长39.8%,还超越同期的北美市场,首次成为世界第一。这个成绩也刷新了单季度国家及地区电影市场的纪录。
2012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直接市场规模近600亿元,已成为拉动全球影业上升的强大引擎。
6月15日由北京电影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18)》预测,五年内中国将超过北美成为第一大电影市场。
上半年市场成绩斐然
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影市场的表现堪称出色。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统计,截至6月16日18:47,我国电影总票房已突破300亿元,用时比去年缩短了35天。
国产电影表现尤其不俗。第一季度,国产电影票房15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3%,国产电影票房占全国总票房的74.2%。其中,《红海行动》以超过36亿元的总票房成为仅次于《战狼2》的中国影史票房第二名。
向好的趋势已有预兆。2017年,中国年度总票房达到559.11亿元,再创新高,同比增长13.45%。城市院线观影人数达16.2亿人次,同比增长18.08%。
此前的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遭遇了2002年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的第一次增速变缓,暴露了中国电影长期积累的粗放型、数量型的增长模式和发展模式所造成的结构性危机和矛盾。
中国电影能否延续黄金机遇期?2017年、2018年的“表现”成为关键。
6月19日,《201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正式发布。会上,资深电影市场研究专家、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刘嘉指出,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充满活力,中国市场已具有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
负责该报告海外版发行的美国电影协会大中华区总裁冯伟表示,由于中国市场的增长,全球的电影行业增长上升了7.6%。2017年全球票房主要构成中,北美市场占据28%,国际市场占据72%,其中中国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占了近三成的比例。北美、中国和中国之外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正在形成,而且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从数量扩张走向创作提升
过去一年,中国电影人对如何从短期利益走向长远发展、如何从数量扩张走向创作提升有了更多思考。
“中国电影正在发生积极的调整变化。”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告诉记者,这种调整变化主要表现在电影质量提升、类型多元化、文化价值表达、观众成熟四个方面。
在尹鸿看来,国产电影质量的提升“非常明显”。“过去,口碑、市场双认可的电影一年不超过两三部。现在,一年可能有20部。”
2018年1月,瑞银证券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和2016年相比,国产电影在观影者认可程度上有了明显提升:68%的受访者表示喜欢国产电影,2016年这一比例为60%。
随着电影市场更加开放包容,走上大银幕的电影类型也逐渐多元,分众市场正在形成。“观众有更多机会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去选电影了。”尹鸿说。想看纪录片有《二十二》,想看安静的文艺片有《明月几时有》《冈仁波齐》,想看现实主义电影有《嘉年华》,看动作电影有《战狼》,看喜剧电影有《羞羞的铁拳》《缝纫机乐队》……
电影的文化价值表达也收获更多期待,讲述中国故事、弘扬正面价值观的国产电影吸引了更多注意力。无论是《芳华》对生命、爱情的认知,还是《战狼》《红海行动》对国家与个体关系的关注,都展现了中国电影对文化价值的更多追求。
观众的日益成熟是重要原因。随着观影经验的积累,观众正在形成良好的观影习惯,带动了欣赏水平提升和品位分化。佐证之一是,一些小众艺术电影在大片的“截击”下,依然收获了不俗的口碑和票房。
“在很大程度上,有什么样的中国观众,就有什么样的中国电影。观众口味的提高和差异化,会倒逼中国电影质量的提升和类型的多元化。”尹鸿说,过去火爆的小清新爱情电影,大部分观众现在已不买账,而是追求品质更高、更厚重的作品,这“促使电影界不断调整”。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过度投机单纯追求短期利益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当然,这种良性互动发展态势还仅仅是个开始,进一步加强巩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允许速度降下来”
增长,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最耀眼的标记:连续10余年30%的复合增长速度、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每年16亿多的观影人次、已超过5万块位居世界第一的银幕总数……
随着2017年下半年至今票房的向好、《战狼2》《红海行动》等“爆款”电影的不断出现,不少人再次调高了对中国电影发展的预期。
饶曙光对此不无担忧。“中国电影再次高速增长不是没有可能性,但一旦发展后劲跟不上,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就会增大,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后果乃至伤害可能会很严重。”
资本、银幕数增长和人口红利,的确对中国电影第一个黄金十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电影发展上,我们一直以来有很强的GDP思维,过于强调数字的增长。”饶曙光说,一定程度上,这正是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震荡的主因。
在他看来,如同“一俊遮百丑”,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被过高的增速以及漂亮的数字遮蔽了。比如大量热钱的涌入造成对创作的“绑架”,盲目追求票房导致买票房、恶意锁场等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急功近利的行为屡屡出现。“过去害怕影响电影的发展速度,对这些问题没有采取针对性的严格措施。”饶曙光说。
对电影产业的观察,不能简单停留在数字甚至票房这一单一指标上,观影人次、观众信任感、内容生产水平、社会效益等等都是重要参考。但现实是,很多指标并不如意。
“随着城镇化推进,有效观影人口基数还在增长,但增长幅度没有超过电影院增长的幅度,观影频次也没有增长。目前单块银幕的产出、上座率出现停滞甚至下降的现象。”饶曙光说,年度观影人次虽然达到16.2亿,但人均观影频次只有约1.2次,相比北美年度人均观影4~5次,还有很大差距。
另一个让饶曙光担忧的现象是,中国电影的美誉度不是随着票房、市场规模的增长而提升,反而出现了某种逆向的态势。
这都指向一个根本:内容生产能力的不足。虽然内容创作正得到重视,但提升之路并不平坦。
以今年为例,第一季度票房的剧增,以及国产电影的出色表现,主要得益于春节长假的“保驾护航”。而刚刚过去的5月,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达到43.2亿元,同比增长10%,但《复仇者联盟3》一部进口大片就斩获21.8亿元。端午档电影票房虽然超过9亿元,但约80%都来自于好莱坞电影《侏罗纪世界2》。
“5、6月以来,电影市场尤其是国产电影的表现又出现断崖式下滑。”济南百丽宫影城经理董文欣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容影院没有好国产片可排的无奈。“国产电影有效供给能力不足,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能够与好莱坞大片打‘阵地战’的所谓工业化大片数量有限;可以与好莱坞大片打‘游击战’的多样化电影数量很庞大,但高质量、高品质的影片不多,很少能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饶曙光说。“我们还缺少高质量的作品,我们有功夫,有熊猫,但还没有《功夫熊猫》。”
没有质量的数字是难以为继的。“这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更多得益于电影院、银幕数量的增长和人口红利。但现在,单靠银幕数增长、人口红利已经没法可持续发展了。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作品来激发观众需求,观影人次的增长就无法匹配银幕数增长,银幕的增长就是无效的。”饶曙光说。
“要允许速度降下来,给结构调整、提高质量留下更多空间。随着市场更加规范理智,一些热钱会退出,一时的速度和规模增长放缓是正常现象。”饶曙光认为,中国电影不应再被眼前漂亮的票房数字所迷惑,应该有战略定力。
2017年电影票房增长率13.45%,远低于几年前20%~30%的增长率。尹鸿认为,某种程度上这正是中国电影产业从高速增长态势向常态化稳定轨道的回归,经历低潮和盘整,靠互联网介入带来的渠道爆发、靠资本带来的利益驱动,开始回归到依靠电影本身的轨道上来。
以改革压缩“潜规则”空间
饶曙光认为,当下中国电影的主要矛盾,是观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与电影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匹配之间的矛盾。
饶曙光说,中国电影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关键任务是转变增长方式,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需要花大力气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饶曙光看来,体制机制调整要着力保障电影的内容生产,创造适当的机会和条件向内容生产的制片环节倾斜;同时为电影创作、电影创作者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
特别要建立公开、透明、有序的市场,压缩“潜规则”空间。“市场失范是未来国内电影市场发展最大的风险,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2018年面临的是如何更仔细、更前瞻性地去规范市场。”尹鸿说。这尤其需要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电影产业促进法,进一步制定实施细则,解决好“最后一公里”。
尹鸿表示,电影市场另一个潜在风险是产业失序,“目前中国电影制作和电影院线,也就是上下游都高度分散,这种分散会导致不正当竞争。亟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此外,还要建立差异化市场体系,加强观众培育、舆论引导、促进形成可持续的有机产业链、构建中国电影流派,电影理论批评的中国学派……
“这将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但只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通过顶层设计做好制度性建设和安排,形成良性循环,中国电影就能实现更好的繁荣发展。”饶曙光说。